上一篇提到了董小姐事件,很多朋友的留言都不可见了,一声叹息。
其中有一位网友的留言有点伤感:
“我和朋友谈及此事,心如死灰的感觉,热度降了以后又有多少人关注呢,或许能曝光就已经是进步。
我们已人到中年,这种环境,大概率收入不会再提高,也不能为孩子托底,也不再强求他们结婚生子,以后生育率会更低,恶性循环……”
在这个拼爹拼妈的年代,孩子没有“出生在罗马”的父母是焦虑的,给了孩子“罗马”起点的父母也是焦虑的。
从卖房供学到学区房还贷,从定制型游学到补习天王私教,穷人家的托举像举重,富人家的托举像举气球。
父母的托举姿势千变万化,目标都是相似的。
怎样的托举,既不费爹妈,也不费孩子呢?
1
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去培养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和高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借助自己的职业优势、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源。
这是因为在擅长的领域,父母自身的成功经验能给孩子更专业的指导,比如教师爸妈可能更擅长辅导孩子学业,艺术家父母会习惯性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商人可能更早去教孩子理财。
其次,耳濡目染,价值观传承,也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职业背景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和习惯,律师家庭可能更注重逻辑和正义,工程师的孩子天然动手能力强。
唐宋八大家中,北宋的苏家独占三席是一大传奇。今人只道“三苏”家学渊源、基因强大,却不知苏洵是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的,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完全是在父亲头悬梁锥刺股的示范中长大的。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种培养方式最关键的,还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
在自己熟悉的行业,父母能更容易去识别和获得便利且高品质的资源,去支持孩子成长,实现低投入高成效的教育效果。这种培养方式具有天然优势,能让孩子在特定领域获得更早、更深入的启蒙,让孩子具备先发优势。
比如高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上名校,不一定是因为父母会教,也许是父母从小就为孩子规划学术路线,教师父母用业内各科目的名师去辅导,科研人员的孩子经常接触实验室,是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
企业家的孩子商业思维更强、眼界更开阔,可能是因为从小父母带着出席各种社交场合、见识多样化的优秀的长辈和同辈,也将参观企业运作、旁听高管汇报当做了日常;
星二代更容易出名,也是明星父母带着上综艺上访谈,为孩子争取出镜机会、名导镀金,18线小明星难求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就是给叔叔伯伯几个电话的问题。
所以,鸡娃就是鸡自己,没有讲错。
有些托举如愿以偿,子女成龙成凤,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
但,有些托举坑爹坑妈还坑孩子。
2
怎样托举孩子才是正确姿势?
怎样合理利用资源,让它成为逆袭密码,而不是特权诅咒?
在孩子自愿、孩子受益且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特长与资源转化为教育助力,是父母正当的权利,也是父母的责任。
从孩子自身角度来看:
第一,要尊重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以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为前提。
给孩子提供多样化体验,接触不同领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内在动力,天赋是上天赠予的优势和内在储能,这两大内在效能大大超过“资源”等外在赋能。
第二,适度引导但不替代孩子做选择,避免强行灌输、强行安排。
可以给孩子提供职业体验、技能启蒙等机会,但不应该以“我是为了你好”来替孩子决定人生方向。
违背个人意愿和个人能力所做出的人生抉择,都是在坑孩子。
第三,要注重全面平衡发展。
即使父母在某一领域很强,也要注重培养孩子运动、艺术等综合发展,并兼顾情商、品德、独立思考能力等基础素养,避免“偏科”,才能培养出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是善用资源,而不是滥用特权。
是整合自身资源,给孩子更多机会去打造能力,而非功利化利用职权,搞“走后门”这些不公平竞争。
我认识一对体育界朋友,夫妻二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奥运奖牌级别的。孩子从小就练妈妈的特长,妈妈成立的某运动训练中心几乎就是为自己孩子服务的。10岁开始练爸爸的特长,第二特长不算突出,但组队一个强手练双打,很快就出成绩。孩子凭借两大特长进知名中学,拿到省级运动员大奖;之后又调整赛道,在第一特长的基础上开发出第三项体育特长,现在达到国家级参赛水平……
算不算走了捷径?当然,不过也并不让人反感:
孩子从三岁开始,寒冬酷暑每日好几个小时高强度体能和枯燥的训练从不落下,第一特长能破纪录是实打实的;第二特长借了别人的力、但也不算利用关系强行让孩子获奖;也没有抢占第二特长上其他孩子的机会,而是很快转换赛道去第三特长上苦练。虽然靠体育特长进名校,也并没有松懈学业,训练完后熬夜做功课,周末填满了补习班。
能培养出努力肯吃苦,踏实又勤奋的孩子,“资源利用”就不会反噬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提供机会但不强求,分享资源但不垄断选择,更重要的是不掠夺他人机会、不伤害他人利益……
这种情况下,父母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培养孩子,才是无可厚非的。
3
可以托举孩子但不能永远“托底”孩子
人生没有永远的捷径,因为捷径的尽头,往往是死胡同。
董小姐在其父母和家族人脉的庇护下,本科学历开挂,协和4+4录取开挂,博士论文开挂,去医院规培开挂……捷径走习惯了,连找老公也想抢个现成的精英、已有功名能为己所用的,最终塌房。
能力不足德性差的时候,资源反而成了毒药。
父辈的光环可以让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但“子承父业“是一个甜蜜陷阱。
有多少星二代们身体力行诠释了什么叫“靠父辈开路,用实力翻车”,比如张默吸毒入狱,房祖名涉毒被封杀。
而同样是星二代,郭麒麟初中辍学,老郭让他背《二十四史》,从给师兄们端茶倒水做起,师从于谦,最终靠《庆余年》《赘婿》《平凡之路》逆袭,他终于靠自己的实力拥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不是“郭德纲的儿子”。
社会竞争是动态的,老爸的资源能帮你进哈佛,但无法保证你能成为扎克伯格。富二代可以学马术学高尔夫,但真正的商业头脑需要实战磨炼。
王思聪留学回国后,他老爸给了5个亿“练手”,结果熊猫TV破产倒闭、普思资本股权冻结,王校长本人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还因务纠纷被限制高消费。
他不缺资源、人脉和启动资金,但商业世界不会因为你是”国民老公”就优待你。交了5亿天价学费,社会也不会买单:无论市场还是投资人,最终只认实力,不认背景。
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仅是让人尊敬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成功的“鹰式教育”父亲。
儿子曹晖高中毕业后,就被老爸安排到福耀玻璃厂的车间当普通工人。曹晖用几年时间从一个普通工人晋升到车间主任。之后,又被安排在从零起步的香港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在香港,他在管理和开拓市场上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随后又被安排到美国读了MBA,接受西方商业模式的系统学习。
留美期间,曹晖带领团队,为自家公司在美国打赢了反倾销案,轰动全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赢得美国反倾销案,而且,他的对手是美国的商务部。
回国后,曹晖担任了福耀集团总经理,公司在专利、科研、产销上蒸蒸日上。2015年,他辞职后自己成立了一个高科技的机械公司三锋科技,希望“做一些填补中国没有的项目”。
曹德旺曾说:“我从曹晖身上看到了福耀的未来。”“我佩服曹晖……当我要把价值80亿股票捐出来,曹晖第一个同意,也是他说服了其他人同意。他比我有更高的境界,这是我最高兴的。”
这样的能力成长和人格完善路径,可以说得上是富二代、创二代的模版。
能力需要时间沉淀,真正的捷径,是“慢就是快”。
长期主义才是终极捷径。
4
再多的资源也挡不住基因”叛逆”,这是均值回归定律的作用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提升,过去几年,中国家族办公室(FO)快速发展,2021年已有2000家FO,家办数量年增速超15%。这些家办主要服务于超高净值家族(通常资产超5亿元),综合服务包括单纯财富管理、税务筹划、家族治理、二代培养等等。
然而,古人云“富不过三代”,这一魔咒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立的:
美国家族企业研究所(Family Business Institute)研究显示:约70%的家族财富未能传承到第二代,90%未能传承到第三代;
Williams Group在201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对3,250个富裕家庭的跟踪调查,发现70%的家族财富在第二代手中流失;
罗伊信托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仅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传到第二代,传到第三代的比例降至12%;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2020年的报告也显示,约70%的财富传承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研究的背后,是冷酷的”均值回归”定律:姚明的女儿很难长到2米26,潘长江的外孙也不太可能只有1米6,后代身高总会向男性175、女性163的中国人平均值靠拢。
这就是”均值回归”。
同样的,无论父母多么优秀,后代的智商和能力往往也会回归大众水平。
除了这一客观规律,捷径也会让人丧失危机感。有退路的人,往往不会全力以赴。权贵子女因自幼享受资源,反而容易产生惰性,缺乏拼搏的动力。
另外,特权阶层子女往往沉浸在”虚假优越感”中,就像坐在父母肩上看烟花的孩子,误以为自己长得特别高。这也是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却有虚幻的自我高估,这种认知偏差也是一种井蛙现象。
财富可以继承,但商业嗅觉和时代机遇是无法复制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如果缺乏真正的历练,缺少真正的综合能力,最终带累的不仅仅是自己,还可能让家族企业陷入危机。
所以,家长利用资源让孩子具备先发优势,但也只是孩子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先发优势,这并不一定是TA终生的内化的稳定优势。
千万不要把孩子托举到一个TA无法驾驭的位置上。如果长期违背能力优先的原则,不断托举,习惯性托底,那德不配位的多米诺骨牌,终将倒下。
孩子如果不行,所谓家长托的底,就是个无底洞。
5
真正的托底是让孩子不需要托底
对于我们这一代吃着学历红利改变命运、在时代红利中有所成就的中年人(包括我本人)来说,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高估后代的智商,同时又高估学历的作用而产生过多的教育焦虑。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如果能摆脱成功学的奴役,摆脱对功成名就和结婚生子的束缚,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幸福能力和人生体验上,就可以减少很多并不重要的焦虑。
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而事实上,人的一生,很多次被偶然因素决定命运,高学历并不是康庄大道。
白手起家的新生代企业家中,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毕业于郑州大学下属的民办独立学院,2020年跻身胡润U40富豪榜;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却打造出全球首家门店破2万的茶饮品牌;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是广东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的大专生,19岁创业,从手机配件店转型茶饮,成为90后首位百亿富豪。
能成功的创业者比名校毕业生少多了,而其中,普通学校成功的人也很多。
努力是必须的,放下更是必须的。
我们对于子女成才要祛魅,不是两手一摊不作为,而是冷静理性,尽力而为后不强求。
家庭的教育目标,是尽力去培养一个不需要家庭托底的孩子。有能力的孩子远比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们更有潜力更有出息。
如果不断给孩子托底,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孩子是没有能力守住这些馈赠的。
如果只想着把孩子举得更高,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捕猎和生存之道,那就是把孩子架上了海市蜃楼。
练内功才是关键,对任何人而言,自己的能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有时候最好的托底,就是适时撤掉那只托底的手。
最后总结三点,和各位父母共勉:
第一,接受“均值回归”,别指望孩子一定比你强;资源要给,但不能全给,因为人脉只能帮你进门,能力才能让你留下。
第二,与其相信一夜成名,不如相信厚积薄发,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更为重要;因为失败教会你的,比成功多N倍。
第三,人生没有捷径,只有必经之路。因为有些路,必须自己走;有些坑,必须自己踩。
捷径是有陷阱的,“托底”是有底线的,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不需要父母”的孩子。
这才是最好的托底。
祝各位妈妈准妈妈们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