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停掉了2个兴趣班,孩子同学的妈妈问我,要不要一起报个英语班。想了想,拒绝了。
去年外面同时上5个兴趣班,孩子累我也累。回家还要数学、识字、写字、思维的,视力也跟着极速下降。
总结就是,花了很多钱,每个培训班看似都有那么一点点用,但也没那么有用。
普通家庭,时间和精力有限,又想要少一点的试错成本,到底哪些是我们真正应该用力的地方?
一 运动
当我问高年级妈妈,对幼儿园孩子兴趣班的建议,他们都说:运动运动运动,其他选个一两项就够了。
运动的好处太多了。除了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自律意识等,还有重要的两个点: 孩子不容易抑郁+让孩子变聪明。
爱运动的孩子,不容易抑郁。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爱运动的孩子,不容易抑郁。新闻上,好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途抑郁跳楼的,多可惜!
运动可以改造大脑。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50年的跟踪研究显示,坚持每日运动1小时的孩子,大脑灰质体积平均增长30%,且在学业表现、抗压能力和社交情商上全面碾压久坐少动的同龄人。
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
除了先天体质外,可能你给他选的运动他不感兴趣,换种运动方式。也可能是没有氛围,给孩子报个班或者加入某个组织,有人陪他一起动。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你天天躺在床上孩子怎么可能爱上运动?和孩子一起运动起来!
6岁前合适的运动推荐
跳绳,幼儿园中班时候就可以练起来,小学必考题,
游泳,3岁+就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好像是大学必考题😁,是未来的生存技能考题。
骑行、武术,5岁左右开始
跑步,专门研究了一下,6岁以后再开始
球类运动,像羽毛球乒乓球,上了小学的孩子更适合长时间做,6岁前可以做些简单的拍打、投掷、踢抛动作。
二 阅读
一位语文名师说,现在的语文考试,不仅仅考语文,更像是地里、历史、音乐等综合起来的文综。没有大量广泛的阅读基础,孩子很难学好语文。
眼光放远,尤其是我们这种小镇做题家出来的家长,对阅读的好处更有感触。
最近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一个出生贫穷的小女孩通过阅读升级了人生。家里穷的都买不起发霉的面包,妈妈还是让她们每天坚持读两页书。
这些阅读,给了她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人生底色,最后她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走出了贫民窟。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可以借鉴微习惯培养原理。
刚开始每天只看一本,挑个短的,几分钟看完。每天坚持看,看足足半个月一个月的,再增加一本。再慢慢增加内容。
从最小、最容易的事情开始坚持,重要的是坚持。
还要老生常谈的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收起手机,和孩子一起看书!
亲子阅读的书目和方法:
3-4岁多看故事类、性格培养类
4-5岁增加科普类
5-6岁增加历史启蒙类
6-7岁增加推理类,培养逻辑思维
故事类精读(重复读+提问总结)
科普类泛读(读一次了解了即可)
每天看一本,一周看五本,一年也能看两百多本。
悄悄说一句,为了娃的阅读,我做了3年绘本项目,还是个高级绘本指导师,有阅读方面的问题,可以问我~
三 早点睡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说:儿童深度睡眠时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2-3倍。
睡不好的孩子,激素不足,就可能出现个子不高、体型偏瘦的情况。
还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变差等。
我的看法,晚睡,除了影响身体发育,其实不利于孩子的自律、自驱等这种来自自身底层能量的培养。
早点睡的好处,是个父母都知道。可是,我想有很多父母跟我一样,真的很难做到。
就拿我们身边来说,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9点睡的。最早也是9点半,大部分是10点,还有几个11点。
孩子总是不早睡,怎么改变?
1用早起推动早睡,无论他前一天睡多么晚,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都要早早叫醒他。坚持几天,他晚上就会困得早点。
2关闭所有灯光,睡觉环境是黑暗、安静、舒适、安全(父母陪在旁边)的。
3养一些睡眠仪式感,比如一套固定的入睡流程,洗漱——讲故事——睡觉,这个流程不要超过半小时。
经历过无解的焦虑,也许才会放轻松。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养孩子,是要来点长期主义的。
别只在幼儿园对比,别只提前到小学初中,用长期主义去思考,他们以后的工作、家庭,还有更长的年华。我们应该赋予他们一生受用的能力,底层生万变的能力。
如果你认可一件事的重要性,那排除万难也会做到。方法都在上面了,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