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想穿裙子上学,又害怕别人笑她,很纠结。
每天早上,对于“穿什么”这个问题都要耗上几分钟,小女生的心思真难猜。
“你害怕别人笑你什么?”
“我害怕别人盯着我看。”妹妹皱着眉头,小小声说。
我转头问哥哥,“你们班有同学穿裙子吗?”
哥哥挠挠头,“没注意。”
妹妹一哼,“XXX不就穿着裙子吗?”
哥哥一拍脑袋,“哦,老师邀请她在讲台上给我们讲一个题目,对,她穿了裙子。”
我问,“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哥哥说,“绿色的吧,没注意。”
我对妹妹说,“你看,哥哥都没注意别人穿什么,你现在能回想起来你们班同学昨天都穿的什么衣服吗?”
妹妹摇头。
老母亲开启了说教模式:
你看,很少有人关注别人穿什么,对不对?
你想穿裙子就穿裙子,你觉得穿裙子开心咱就穿。我穿得美美的去上班,我心情也好。
但是,你害怕别人盯着你看,觉得不自在,那咱就不穿,免得在学校因为这个不开心。我也一样,如果今天这个场合是重要,我穿一条花花绿绿的裙子,我会不自在。
衣服是用来服务我们的,穿衣服就是让自己舒服、自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这也是一门学问呢。
妹妹最终还是决定不穿裙子,说不喜欢不自在,周六周日休息再穿。
行。
穿或者不穿,我都能理解。小女生爱美嘛,但又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当那个“显眼包”。
朋友说听到校门口二年级小朋友在讨论鲨鱼裤配小短靴、长T恤遮住小屁屁,她感到很震惊,“现在的小朋友可真时髦,注意力在衣服上,能好好学习吗?”
那么问题来了,注意穿衣打扮就不能好好学习吗?
章说同事家小孩天天穿公主裙上学,他同事被老师含蓄提醒要求给孩子穿朴素一点,说这样分散注意力,不能静心学习。
现在,小女生天天穿黑白灰了。
“小学时,你要我穿了一条丑裤子上学,我现在还记得呢……” 闺蜜家读高中生的女儿,至今依旧对儿时的“丑”衣服耿耿于怀。
你看,家长真难呀。
5-7岁的孩子正处于“审美敏感期”,她们会执着于某种颜色(比如非粉色不穿),因为这是“属于我的颜色”; 会反复搭配衣服鞋袜,偷偷模仿妈妈涂口红(哪怕只是在嘴上点两下),因为这是“我在创造自己”。这种对“美”的主动探索,本质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想,比起制止,不如蹲下来问她:“你今天的搭配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呀?” 你的倾听,就是她审美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当然,老师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一个戴会发光蝴蝶发卡的小女孩,整节课抬手摸了8次头发;
后排男生盯着同学书包上的挂坠,小声问“这个在哪里买的”;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衣服上的亮片、晃动的配饰牵扯,当同学间的讨论变成“你的裙子多少钱”,学习的“聚光灯”就被分散了。
但这绝不是否定“美”,而是教会孩子一个重要的社会规则: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美”的表达方式。
吃饭要用餐具,上课要坐端正,“课堂之美”是简约舒适、专注投入,就像运动员穿运动服、画家穿围裙,这是对学习场合的尊重。
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家长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爱美,而是帮她在“个性表达”和“集体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妹妹又对着衣柜纠结了,我对她说:“你今天的搭配很用心,这条裙子很好看,简单大方,也不显眼,真棒!我来给你配个同色系的发夹吧!” 给她扎着辫子,我又说,“下午体育课,咱就得换回裤子,好吗?”
“这还用说吗?穿裙子跑步,影响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