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学习的知识占整个12年内容的70%以上。为高考做的准备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这是决定一切的阶段?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接触过无数优秀的孩子。
无论他们是在高三稳扎稳打,还是在最后阶段冲刺爆发,有一点极为一致——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早早就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这个底子,不是分数构成的,而是“功夫在诗外”的能力与方法。
01
小学阶段:构建“能力底座”
小学真正要做好的事,不是考多少分,而是把学习的基础能力夯实。
1. 学习的基础结构
•阅读力:信息获取的速度、提炼和归纳能力,直接决定了后续所有学科学习的效率。
•理解力: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联系?能否形成逻辑清晰的认知结构?
•知识面:广博的知识背景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桥梁,越早建立,越能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而这三项能力,80%都可以通过一件事完成: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尤其是“非虚构类阅读”——科普、历史、人文,是认知深度的基石。
如果孩子读完书能讲给家长听,这种输入-输出的循环,更能促进理解力和表达力的成长。
2. 情绪管理力
会不会因为一道题不会就自我否定?被批评后能否稳住情绪、继续尝试?
减少内耗,是长期学习的关键。
我接触过一些很“听话”的女孩,她们在课业执行上从不拖拉,却常常回避错题。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情绪问题——讨厌失败感、惧怕“错误”标签。
而这种内耗,会悄悄吞噬一个孩子的探索欲和坚持力。
3. 初始动力系统
孩子为什么学习?是好胜心?是兴趣?是责任感?还是不想让爱自己的人失望?
这些,都是内驱力的源头。
家长要做的,是识别出孩子的动力特质,并且不断去保护和放大它。
同时,要帮孩子建立起“成就感”的正向反馈机制。哪怕是一点点突破,也要被看到、被认可。
成人如果在单位、公司做得不开心,就会动“换工作”的念头。
而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并无退路。只有帮他找到动力之源,才能有信心、有恒心,持续地努力下去。
02
初中阶段:建立“方法系统”
我曾接手高一年级新班。上完一个章节,有意考查一下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复习。
我注意到,约60%孩子能灵活利用思维导图、回顾错题本等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复习。
在之后的测试中,这60%的孩子的平均分高出另外40%学生足足5分之多。
可见,当能力基础趋于稳定,决定差距的往往是策略。
初中阶段关键的任务是:形成一套可持续、高效的学习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一般是从初二开始,到高一结束。
比如,孩子需要逐渐明白:
• 怎样做笔记才能当下学得好,后期复习更高效?
• 怎么建立错题本才能真正避免再错?
• 怎样规划记忆时间才能符合大脑的记忆节奏?(比如利用艾宾浩斯曲线)
• 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每个学科的策略一样吗?
• 哪些地方可以“偷懒”,哪些地方不能省?(真正聪明的学习,是战略性地节省精力)
这是一个庞大的方法系统,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与效能。
如果这个阶段没能完成这个方法系统的构建,到高中再补,会非常吃力。
03
“高中逆袭”的孩子,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很多家长会说:“我见过不少孩子小学初中混混沌沌,高中突然发力,照样进了985。”
但这些“逆袭”,往往来自两种底层逻辑:
1. 极高天赋型
极强的理解力、记忆力、迁移力,他们能以远低于常人的时间成本完成学习任务。但这类孩子极少,不可复制。
他们的“逆袭”,不是能力的飞跃,不过是心智开始成熟而已。
2. 早期积累型,但没有在考试上特别“用力”
还有更多的孩子,其实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构建了良好的“能力底座”和“方法基础”,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些能力专注到考试上。
比如:
• 他们酷爱阅读,词汇储备惊人,只是没做过多少阅读题,不熟悉套路;
• 他们喜欢观察、动手、拆解,喜欢“玩中学”,但是对备考复习马马虎虎;
• 他们有情绪调节能力和超强自驱力,但没被真正激发目标感,还没有开窍。
等到高中,他们开始认真对待学习,这些能力一旦被调动,就迅速转化成优势。看起来是“后来者居上”,其实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所以,小学、初中,关键的不是成绩,而是很多能力与方法的积累,在那个阶段逐步完成。
04
写给家长:不焦虑当下,也不单单押注未来
考上985,一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能有冲刺的资本,请记得:
• 小学阶段,守住能力的底盘,别只盯成绩。
• 初中阶段,帮助孩子搭建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系统。
• 高中阶段,则是顺势而为,将前期积累转化为最终表现。
这是一场看似缓慢、实则坚实的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在该扎根的时候不急于结果。
最深的成长,是在看似平静中悄悄发生。
你今天种下的那一颗颗小小种子,未来都会在孩子身上,开出最独特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