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跟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顶配是什么?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如果我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那一定是青春期。

一夜间,之前乖巧温顺听话的孩子开始变得叛逆固执、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说一句,他能顶十句;父母想靠近,他就拼命躲;父母觉得我在关心你,他却觉得你太烦;

你教育他,他不耐烦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不要你管。”

你想看他在做什么,他立马拒绝“这是我的隐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是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的。

而青春期,就是这场“弑父弑母”心理剧的上演期。

我是子凡,一位自我救赎的父亲

父母最大的误区,恰恰是在这个阶段要跟孩子“较劲”:非要争个对错,论个输赢。

赢回自己的权威、赢回孩子的顺从。殊不知,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真正的智慧在于“退”。

闭嘴是标配

少说多听,避免“权力之争”

很多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第一反应是:“我得管住他,不然他走偏了怎么办?”

于是各种唠叨、说教、批评、命令轮番上阵,可结果呢?

孩子要么进行激烈的反抗,要么就是彻底关闭沟通的通道。

当父母说教时,青少年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会异常活跃。这就导致你越说,他越不听;你越管,他越不服;你越唠叨,孩子越叛逆;你越急着讲道理,他越听不进去。

而现实生活里,那些和孩子关系好的父母,也往往不是话最多的,而是最懂“适时闭嘴”的。

比如,孩子放学黑着脸进门,你忍住不问“怎么了”,而是递杯水或者简单说句“累了就先歇会儿”,反而更容易让他主动开口。

正如阿德勒所言:所有亲子冲突的本质,都是对话语权的争夺。保持适度的沉默,实际上是给孩子的理性思维留出发展空间。

有时候,最有力量的沟通,恰恰是不说话。

陪伴是高配

不是“在身边”而是在“心上”

很多父母觉得,陪孩子就是坐在他旁边盯着写作业,或者一边刷手机一边“嗯嗯”应付他的分享。

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而是那种能让他感受到“我被看见”的瞬间。

饭桌上,孩子兴奋地说着学校里的趣事,父母却头也不抬地回一句“快吃饭”。这样来回几次后,孩子的话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没人在真的听。

相反那些愿意放下手机、看着孩子、认真听他说话的父母,哪怕每天只能抽出十几分钟,孩子也会更愿意对他敞开心扉。

心理学家李松蔚讲过:一个爸爸抱怨儿子不爱跟他聊天,后来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因为每次儿子说话时,他不是急着给建议,就是做习惯性的否定。

后来他试着把建议和否定改成:“嗯,然后呢?”“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没想到儿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你看,真正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那一刻,孩子是否觉得他的感受被接住了。

共情是顶配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当孩子情绪崩溃时,讲道理基本完全没用?

其实不是他们不愿意讲道理,而是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使然。

因为人类情绪脑(边缘系统)的成熟远早于理智脑(前额叶皮层),而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成熟,所以孩子在情绪激动时才会很难立即冷静思考。

试想一下,当你工作压力大时,如果有人上来就说“别焦虑,冷静点”,你只会更烦躁。

但要是对方说“确实挺难的,换我可能也崩溃”,你反而会松一口气。

这不是玄学,而是大脑的设定就是当你的情绪被充分接纳时,理性才能开始上线。

共情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情绪找到出口,让问题找到入口。

那些特别会沟通的人,未必懂得多少技巧,但他们一定懂得先“接住”对方的情绪。

孩子因为积木倒塌大哭时,不是“再搭一个就好了”,而是“你花了好久才搭这么高,一定很难过吧”。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只刺猬,靠近会扎手,远离又担心。其实父母最好的姿态不是掌控

而是守望——闭嘴是避免伤害的底线,陪伴是建立信任的桥梁

而共情才是真正打开心门的钥匙。当你不再执着于“赢”过孩子时,反而就能“赢回”孩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跟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顶配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