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想写一些我身上的那些中式教育陋习。
起因是这样的,昨天翻出了大学时写的一些生活记录,几页纸,让我读得直皱眉。
大学初学院举办了个活动,给一年后的自己写封信,第二年再发回本人手里。那时刚进入大学,高中时的一些观念还根深蒂固,字里行间中明显有自我洗脑的痕迹。
在信中,有很多是打着“为自己好”的名义来自我攻击的。只看到身上的缺点,觉得不够好,不断否定,强迫自己变成一个貌似“完美”的人。
“一定要学好英语”、“图书馆那么好的资源别浪费了”、“要再优秀一些”、“明年的你一定要进步”……时隔几年回看这些语句,我觉得没来由地多了很多压力。
于是又开始了自我内耗:让之前的自己失望了。
有点没苦硬吃的感觉,明明不需要过得这么辛苦,随心所欲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20岁的lxq有没有学好英语?如果还在被视听说困扰,那这一年算是白过了。”读到这里,我自动代入了爸妈的语气。这就是我家的典型观念:如果没进步,那就是不够努力;如果没成功,那时间就是白浪费;如果学习不好,那其他优点都被忽视……直到现在都会以这种方式来教育我:你到时候回家,在北京的这几年白过了。
不过,好在现在的我能坚持自己想法不被影响。
原生家庭的思考习惯已经成为了我无法剥离的东西。
对,原生家庭,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词。总觉得它和“家”相比,听起来冷冰冰的。没了人味儿。
但轮到说些家里的坏话时,就用冷冰冰的词来代指吧。
虽然18岁时自认为心理积极健康,但在和家里保持了距离后,一些思维方式和习惯在周围人和社会的影响下多少有了变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回看,发现精神内耗和自我PUA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
我会在家里质疑我“在北京待几年再回家的话那这几年就白费了”的时候反驳,只有在辩论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
小时候家里会干涉我交朋友,总让我和“好孩子”也就是成绩好的人一起玩。但我不喜欢ta们,总觉得大家都藏着心眼,怕对方的成绩超过自己,蛮累的。我的朋友们除了不在成绩单上名列前茅,但在其他领域都十分出彩,大家都特别好,积极乐观向上,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点子。
但那个时候我只会默默跟家里抗争,因为我说的话不被他们接受。但我的态度是强硬的,久而久之,我自认为胜利了,但还是会被干涉。
直到现在,我爸还是会说,当初要知道xxx怎样怎样,都不会让你和ta玩……只被我当做耳旁风。
看过这样的言论:我们都是中式教育下的躯壳。总是不停歇地往前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跑,以及跑向何方。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所以即使精疲力尽,也不敢停下。年少时听话内敛会被夸文静,跨入社会立马要求变得大方自信、能言善语没有任何的时间调整,在什么年纪就必须变成什么样。
起初只觉不停地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回过头一看,除了让自己活得极其辛苦之外,并没有获得怎么样的阶级跃升。我依旧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走的普通人。小时候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只是家长老师说了,便做了;长大了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工作,只是周围人都这样,便做了。可就算想努力做出个名堂,也只是万千正在努力的普通人中的一员。
但,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愿我们自由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