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废掉”一个厌学休学的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自家孩子休学躺平后,除了玩手机,还有一个很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不出门”。

长期不出门,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会与现实脱节、社会功能受损。

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也很赞同。

联想到我们之前接触过比较夸张的孩子,三年都没出过家门,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也不和父母沟通。

当时我们小老师上门劝导时跟孩子搭话,孩子沉默了很久,才喏喏的说:“自己已经忘了和人聊天的感觉了。”

其实,孩子不出门并不是他不愿意出门,而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出门。

外界社会对他来说,就是“恐惧”的代名词。孩子只有待在房间里这个充满熟悉和稳定的地方,才能感受到安全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康复的可能,但这个时间线会拉得很长很长,是一场持久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一步步来。

一.让孩子静一静

孩子休学后为什么普遍不爱动了?

因为提不起劲儿,除了精神上提不起劲儿,物理上也提不起劲儿。

孩子内心没能量了,于是被迫退回到自己最安全的房间中休息、恢复,这个阶段他们是提不起劲儿迈出家门的;

就像小动物受伤了,也会躲进窝中舔舐伤口疗伤一样。

孩子这个时候很敏感,他们需要对自己的“领地”有一些掌控权来保护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后,孩子会很抵触的原因。

我们父母要做的是不打扰,让孩子一个人静一静。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开放且稳定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能够完全放松身心、获得能量、实现疗愈。

当然,我们要把孩子当回事,但也不能太当回事。

如果家长太过焦虑,整天把情绪挂在脸上,那孩子就会觉得:“我不正常,我不能恢复能量,我需要被特殊照顾。”

所以,原来家庭的规则和边界还是要守护,父母该干嘛干嘛,别一直受孩子的影响。记得把空间留给孩子,把时间留给自己。

二.用他喜欢的方式,鼓励和陪伴孩子与外界保持链接

让休学孩子出门,重不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如果心情暂时不能好转,那就让身体先动起来。

举个例子:

一个人失恋了,如果他长期窝在房间里不动,就会越想越难过;但如果这时候,他的好朋友把他拉出家门一起看电影、吃东西,或者他照常忙工作,就没有时间再想伤心的事情了。

慢慢的,他的内心就会被其他的事情和情绪填满,也就不难过了。

同理,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动起来,先改变身体,情绪自然也会好转。

当然,难就难在怎么动起来。

记住九个字:小范围、小目标、大耐心。

1.先小范围的走出去,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

想要激发一个人行动的动力,我们要重点关注他的兴趣爱好。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流……父母不妨先了解清楚这一点。

如果一上来就是让孩子去学校,那肯定接受不了,但如果让孩子出门拿个快递、一起去吃个饭、喝个奶茶,这些或许就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都是渴望友情的,让小老师上门劝导,再作为好朋友邀请孩子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确定可实现的小目标,一步步来

陪孩子走出来这件事一定是会有反复的,很难做到一帆风顺。

我们家长步子不必迈的太大,看到孩子走出来,就觉得他能走进学校了;那孩子复学就觉得他能考出好成绩了。很多时候不是不成功,而是我们看的太远。

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口口走。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比如愿意和我们出去散步了、愿意出门逛漫展了、愿意参加他喜欢的活动……

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就是让孩子更加坚定自己可以好转的信心。

3.持久的耐心,反复尝试

要知道,一步一个脚印是进步,进两步退一步也是进步。

引导孩子出门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孩子这段时间状态不好,不愿出门,我们也不必强求。

孩子有“想走出去”的意愿就很重要了。

这种微弱的火苗,我们要好好呵护。家长一定要保持长久的耐心,慢慢的陪孩子走出来。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废掉”一个厌学休学的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