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有个事儿,看得我直摇头。
某三甲医院的大夫,做手术做到一半,撂下病人跑了,就为了给女朋友出气。后来一扒,好家伙,这位还是“六边形战士”——本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协和医学院内科,导师是骨科的,论文是妇科的,规培是胸外科的,最后就职泌尿外科。
一个人能开一家医院的水平。
更绝的是,他的学历路径:国内高考不行?没事,本科去国外读个“经济学”(懂的都懂),回国直接钻协和“4+4”的空子,四年本科+四年博士,直接当医生。
而河南的考生呢?想上协和,理科最少609分,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4年,不出意外的话,12年后你才能站在手术台边。
2.
什么叫“协和4+4”?
简单说,就是本科随便读什么专业(哪怕你学西班牙语养猪),只要你能申请上协和的博士,再读4年,直接拿医学博士学位。
——对,不用先读医学本科,不用考研,甚至不用规培,博士毕业直接当医生。
更骚的是,这个项目的申请门槛, 根本不看你的本科学校质量。
你可能会问:那至少得有个本科学历吧?
死脑筋了不是?
国内高考卷不动?简单,高中直接送出国,随便找个野鸡大学挂个经济学文凭,回国疏通关系,直接进协和读博。
“变异”路线 :学习差→本科国外镀金→回国钻空子进协和→博士毕业即就业→就业单位还是协和。
而普通医学生呢?
高考609分,五年本科熬到秃头,硕士三年倒贴实习,博士四年给导师当牛马,规培再被压榨三年,最后能不能留院还得看关系。
3.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另一个热搜——某600万粉丝的抖音网红“迅猛龙特蕾莎”,考上了复旦MBA硕士,评论区一片“卧槽学霸”。
但没人问: 他考的是什么专业?怎么考的?
复旦MBA非全日制硕士,学费53万9千8,三年读下来加上社交开销,百万打底。
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个专业是 “提前面试批” ——先面试,再考试。
什么意思?
普通考研是先笔试,过线了再面试,公平竞争。
但MBA是反着来的: 先让学校看看你是什么level的人,有资格了才让你参加考试。
——你真以为他们是去读书的?
人家是去混圈子的,是去资源互换的,是去认识下一个合伙人的。
你一个普通打工人去申请,人家一看你简历:月薪8千,无管理层经验,连考试资格都不会给你。
4.
我考研那会儿,有个学弟问我:“学长,你硕士毕业怎么不读博?”
我苦笑:“你以为考博跟考研一样? 博士是‘申请制’,不是‘考试制’。”
什么意思?
考研,你只要分数够高,面试别崩,大概率能上。
但申博呢? 你得有学术成果,得有教授推荐信,得有人给你“写条子” 。
我有个同门,学术能力很强,但就因为找不到两个正教授给他写推荐信,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很多路,你连起点在哪儿都不知道,别人已经到终点了。
5.
这两年,张雪峰确实撕开了不少信息差,但有些东西, 你知道了也没用。
比如:
你知道协和“4+4”,但你没国外本科背景;
你知道复旦MBA能混圈子,但你掏不出50万学费;
你知道申请制博士要推荐信,但你根本不认识教授。
这才是最扎心的——信息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知道却够不着。
6.
写这么多,不是劝你躺平。
相反,我想说: 这个社会永远有明路和暗路,关键是你得知道怎么走。
有人初中毕业,后来自考本科→考研→考编,一样能翻身;有人中专学历,走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破格录用,照样进大厂。
低学历能不能往上爬?能,但路径分“明”和“暗”。
明路是高考、考研、考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暗路是自考、留学、特招——没多少人告诉你,但确实存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巨大的信息差里,你的父母、圈子、认知,决定了你能看到多少路。”
有些事,18岁知道和28岁知道,差的不是10年,而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