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段时间,我接到了一位妈妈的求助电话。
这位妈妈说,她女儿上初三后开始叛逆了,不愿学习,现在经常请假不去学校。
家长很着急,可不论怎么管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孩子对抗的厉害,整天锁着房门打游戏,完全不和父母沟通。
家长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想让我们的小老师劝劝孩子,可千万别走到休学那一步。
我当时这样答复家长:“先别管孩子了,你先学会躺平。”
这位妈妈当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回去了。半个月后的今天,她又给我打来电话,这次是好消息。
她说,不久前她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就没管孩子的事情,任由孩子请假在家。
没想到,孩子居然自己主动提出想去学校了,说在家休息够久了,呆着也无聊。
妈妈还和孩子道歉说,前段时间太忙没管她,结果女儿很无所谓的回复到:“其实这样挺好的,你天天围着我转,你累我也累。”
家长很惊喜:没想到,“躺平不管”居然比唠叨还管用。
中国有句老话,叫“无为而无不为”。比起鸡娃内卷,“躺平不管”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1.开始“富养自己”
我们中国家长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孩子太好,对自己太坏。
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要让孩子过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教育。
但用这种亏待自己的方式爱孩子,难免会让爱中掺杂着条件:“我都为你做到这种程度了,你一定要考好成绩。”“你如果休学在家就是对不起我。”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期望过高、孩子无法承受压力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有一个词叫“爱满则溢”,别再把牺牲当成爱,真正的爱,一定是从多流向少,高流向低的。
家长自己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瓢水;而不是家长只有一杯水,倒给孩子自己就空了。
学会“富养自己”,在是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之前,你先是你自己。富养的本质,就是家长先好好爱自己,再把能量传递给孩子。
对孩子后退一步,也对自己的焦虑情绪后退一步,这时松弛感就慢慢回归了。
你热爱生活,发展爱好,孩子也有样学样,开始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朝向自己的未来;你关爱自己,提升能量,孩子也会明白,爱自己是一种珍贵的能力。
2.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个观点叫课题分离,这个观点也适用于亲子之间。
事情的归属于谁,谁就拥有最终解释权。
打个比方,孩子休学后沉迷游戏,整天玩的很放纵,家长该不该管?
首先,玩游戏是孩子的选择,他会这么沉迷,一定是因为游戏能给他带来快乐的感觉,或者让他暂时逃避了烦恼;不论我们家长愿不愿意承认,游戏给孩子带来了快乐,这就是事实。
我们尝试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动机,他到底为什么要玩?为什么不愿进行现实活动?这是家长的课题。
但如果家长想尽办法阻止孩子游戏,或者拿“你再玩游戏就滚出去“作为威胁,这是课题混淆。
在没有好好解决“孩子不玩游戏”的动机之前,强硬的干涉是会起反作用的。尤其是对于休学的孩子来说,本身他想做的事情就有限,家长又不允许玩游戏,孩子就更无所适从了。
与其纠结该不该管孩子玩游戏,不如后退一步,深入了解根源,找到孩子玩游戏的动机在哪里,尝试理解孩子玩游戏的心情。
了解了他玩游戏的动机,我们才能找到现实中的“替代品”。孩子觉得无聊,是不是可以尝试让他和别人建立社交?孩子想要成就感,是不是可以带他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我们放下恐惧,才能找到根源在哪里。
相信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去尝试甚至犯错,才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渐找回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