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有许多关键时刻,需要家长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腰”。
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支持,更会成为他们一生前行的底气和光芒。
尤其是以下这4个时刻,如果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影响他们的性格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孩子“被误会”时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之间难免会发生小摩擦。
有一次,幼儿园老师着急地联系家长,说孩子推了其他小朋友,行为很不好。
家长听到后,第一反应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孩子:“你怎么又闯祸了?为什么要推别人?”
孩子瞬间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孩子的世界里,被误会的痛苦,并非源于谁对谁错,而是当自己满心委屈时,最亲近的父母却不愿倾听。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被误会的时刻,如果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绪支持”。
他们的安全感会大打折扣,长期如此,可能发展成“讨好型人格”。
遇到事情不敢为自己辩解,只知道一味认错、妥协,害怕惹别人不高兴。
正确的做法是:
家长先冷静下来,蹲下身,温柔地询问孩子:“宝贝,你愿意跟妈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即便最后发现是孩子的过错,也要先给他一个解释清楚事情经过的机会,再引导他道歉。
因为被理解,是孩子重建对世界信任和面对问题勇气的第一步。
一句“我先听你说”,比一百句“你别哭了”更能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
孩子“被欺负”时
在小区的儿童游乐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正在开心地玩着玩具,突然被另一个孩子跑过来抢走了。
孩子还没反应过来,长辈却在一旁说道:“你是哥哥/姐姐,让一让弟弟妹妹。”
孩子满心的委屈,就因为这一句“懂事点”被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总是被这样要求“压抑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也缺乏保护自己的勇气,因为从小他们就被灌输了“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观念。
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要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不需要鼓励孩子以暴制暴,但要明确地告诉孩子:
“你可以大声说你不喜欢这样的行为。”
“你可以告诉抢玩具的小朋友,想要玩要先征求你的同意,而不是直接抢夺。”
“无论何时,只要你感觉不舒服,妈妈/爸爸都会一直在你身边。”
家长的一句“那你想怎么办”,会让孩子在成长路上第一次拥有捍卫自己权益的底气;
而一句轻易的“让他一下”,则可能换来孩子内心深处的一次自我怀疑。
孩子“犯错”时
周末,家长好不容易把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转身,孩子就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准备开饭了,孩子不小心抬手把刚端上桌的菜弄洒;
家长正在给孩子洗鞋,孩子却怯生生地走过来,小声说把家长的手机摔坏了……
这些时刻,家长往往瞬间火冒三丈。
但在孩子眼中,家长愤怒的样子让他们觉得“自己犯错了,就不配得到温柔对待”。
小孩子最怕的,不是受到惩罚,而是因为犯错而失去父母的爱。
其实,孩子犯错是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的“试错成本”,需要家长来承担。
当面对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好先稳住自己的情绪。
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宝贝,妈妈/爸爸现在有点生气,我们等会儿再聊这件事。”
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回顾事情的经过。
重点不是去指责孩子,而是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家长发火的瞬间,可能会吓到孩子;
而冷静处理问题的态度,却能在孩子心中种下责任感的种子。
孩子“被否定”时
孩子放学回家,眼睛亮晶晶地对家长说:“妈妈/爸爸,我以后长大了要摆个小摊,卖烤红薯!”
家长却回应道:“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干这种辛苦活儿。”
孩子原本兴奋的笑容瞬间消失,默默地转身回了房间。
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心中的热情。
孩子的梦想,在大人眼中或许有些不切实际。
今天想卖烤红薯,明天想当科学家,后天又想成为宇航员。
这些想法听起来天马行空,但这正是孩子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体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获得“我能行”的信念感,而这份信念最初大多来源于父母。
家长的信任,能让孩子勇敢地追逐梦想;
而家长的否定,则会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
家长不需要盲目地夸赞孩子“你最棒”,而是可以换一种方式。
比如问孩子:“那你打算怎么开始实现这个想法呢?”
这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让他们有勇气继续去探索、去尝试。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在探索“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替孩子决定人生道路,但在他们人生的起点。
一定要成为那个坚定为他们加油助威、给予支持的人。
无论外面的世界风雨如何,让孩子知道。
家中永远有一盏温暖的灯为他们而亮,有一个人始终相信他们、支持他们。
这将成为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照亮他们前行的每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