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差生”群体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或因为成绩差,或因为表现差,常常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面对他们,我内心充斥着无尽的焦虑与挣扎,我该如何对待他们呢?这个群体成了压在我心里的一块巨石,引起了我的许多内耗。
曾经,我满心焦虑地紧盯着他们的成绩,不抛弃不放弃,试图用高强度的督促和严格要求,将他们拉到所谓的“正轨”上。每一次看到他们不理想的作业和考试成绩,心中的失望与愤怒便如潮水般涌来。我会忍不住严厉斥责,不断给他们增加学习任务,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奋起直追。
然而,事与愿违,我的急切不仅没有换来他们的进步,反而让师生关系愈发紧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而我自己也在日复一日的较劲中疲惫不堪,内心充满挫败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无益,更是对自己精力的一种过度消耗,成绩不应该成为孩子唯一的标签。
在深刻的反思中,我开始觉醒,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对待这些孩子——宽容而不纵容,关注而不较劲,教育之路豁然开朗,自己的内耗也大大减少。
宽容,是我觉醒后的第一步。“差生”并非天生如此,他们或许在学习上遭遇困境,或许在生活中有难言之隐。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自己的花期。他们或许在学习成绩上暂时落后,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着闪闪发光的特质。
我明白不能仅仅以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优劣。我开始包容他们在学习上的缓慢进度,不再因为他们的一次失误或低分而疾言厉色,我用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他的不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或许成绩上的不足,恰恰是其他能力强大的一个促进剂。
但宽容绝不能演变成纵容。虽然对这些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孩子,我不再如以前般心存执念,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并不代表放弃他们,任其“自生自灭”。
我会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和任务,在他们的能力之内完成学习。如果一味纵容,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有原则的宽容,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正轨。
关注“差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差生”往往是被忽略的存在,不管在学校还是家庭,关注,是对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敏锐察觉。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挑战。我不再只盯着成绩这一个维度,而是全方位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关注意味着教师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原来那个数学一无是处的孩子却是写作天才,那个口齿不清的孩子却是画画天才,那个格格不入的孩子却是小发明家……
然而,关注不是较劲。有些“差生”基础薄弱,想要短期内大幅提高成绩根本不现实,或者说不可能。较劲不仅消耗自己的精力,还可能让学生感到压力和挫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他们的对手。
不较劲,则是避免与学生陷入不必要的对抗或竞争状态。我不再执着于他立刻取得好成绩,而是鼓励他每天进步一点。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要留足灵魂发育的时间。”“差生”就像蒙尘的珍珠,当我们放下改造者的执念,那些”格格不入”的存在,终将在属于他们的季节绽放异彩。就像校园里那株晚开的玉兰,当其他花朵凋谢时,它正擎着满树皎洁,向四月天空书写着生命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