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三十岁时,可能你还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到底在哪”,无比焦虑;
四十岁后,或许你曾动过“放下一切重新开始”的念头,却不敢跨出那一步。
这些,我都经历过。
中年裸辞、出国、求学,从稳定轨道走入未知海域,我用一次次“反常规”的选择,向自己证明:真正的成长,不是让世界满意,而是让内心安静、回归,让生命力长青。而“成长”本身,无关乎年龄!
我庆幸,在最容易选择“将就”的中年阶段,依然有勇气对自己的渴望说:“我听见了。”而这份对“真我”的回应,也让我在教练之路上,看见了太多家庭的隐痛与可能。
很多我遇见的孩子和父母,并非缺乏爱,而是缺乏一种“点燃内在生命力”的方式。他们困在期望、标准、关系紧张的围城中,逐渐丢失了方向感。
而我现在全身心投入在做的,就是帮他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内在驱动、沟通的力量与情感的链接。
我是爱米粒,现在是一位家庭关系力重启教练,也是父母和青少年陪跑教练。我专注于陪伴父母与青少年,协助他们构建一个更具觉察力、连接感与成长弹性的家庭系统——让父母与孩子,在更真实、更自由、更温暖的氛围中,共同成长,改变,创造幸福的生活和更多人生可能。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分裂的职场妈妈”
当我提到“点燃生命力”和“成长”、“改变”,我自己其实是很晚很晚才遇到了它们。
我的人生起步于“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
我是那个从小最听话的家里的大女儿,高中毕业成绩优异,选择了爸妈认为“好就业”的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听从老师的建议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然后又因为朋友的建议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十多年。外界看我一直稳定又体面,可是我自己内在却经常感觉到枯竭和分裂。一路上,我知道我自己,没有别人以为的那么自信,内心有一些自己还说不清楚却很强烈的渴望。我不喜欢自己跟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即使说不清楚那是什么。
因为这样的一些拧巴,结婚后很多年,对于成为母亲这个角色,我也是完全抗拒。我不敢成为母亲,害怕做不好,害怕承受亲子关系的不可控,害怕我的孩子未来也会生活在不喜欢自己的状况里。(关于这个故事分享在一个女人,要不要成为一个妈妈?)
直到32岁,在毫无准备中迎来女儿,我不得不,开启了这段跌跌撞撞的旅程。
那是一个张皇失措的开始!我着急地试图成为一个“100分的妈妈”。我疯狂地囤书、看书,学习,甚至在坐月子期间,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时我的母亲一边照顾我,一边着急生气,她说:“你这样太伤身体了!”那又如何?
但遗憾的是,这些努力的确没有带来理想的育儿体验。那时候的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去照顾我眼前的这个小生命,却忽略了生命本身,她自己的渴望。
当我女儿带着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需求来到我面前的时候,照着书养的我,完全没有读懂。她不停哭泣,而我却照着书里的建议“训练她的意志力”。直到某天因为我身体出了问题换了奶粉,那一顿,她吸吮着奶嘴大口大口喝奶,喝了很多奶,终于满足地、安静地睡着,睡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她不是“有问题”,她只是饿了。生下来只有5斤多的她力气太小了,吃妈妈的奶吸吮不到一会儿就累了。她想用哭告诉妈妈她的渴望,而我却用“正确”的方法错过了回应她渴望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知识不能替代对生命的真实聆听。
很多父母也一样:
明明是想对孩子好,却总是从一开始就用错了方式。明明很努力,结果却变成了“控制”“焦虑”“情绪爆发”……
那些时刻,你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已经做得这么多,孩子还是不愿意跟我说话?”更多地,你还会感到委屈、挫败、对自己不满!
从“想成为满分妈妈”到“陪伴式成长型母亲”
那个跌跌撞撞的新手妈妈,就在这个可怕的循环里踯躅了两年。书读得越多,我越焦虑。这本书说要坚定规则,那本书说要充分回应,实践了一本书的教导,另一本书又告诉我错了。读了那么多书,孩子发出的需求,我仍然不能理解,无法做出恰当的回应。我意识到自己的愚蠢,陷入自责与混乱,也对女儿充满愧疚。
直到她两岁多的某一天,站在她熟睡的床边,我让自己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坐下来,凝视着她漂亮安静的小脸,突然就有眼泪涌出了眼眶。我不由地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苛刻?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做不好?我如果只是一个刚刚及格的妈妈,难道不可以吗?”
直到今天,我都无比感谢那一刻!我放弃了追求完美,我决定只做一个“60分妈妈”,及格就好!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我开始学会宽容,享受家庭生活,享受母子时光,享受夫妻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享受孩子的快乐。我们一起放松地去体验这个世界,去玩耍,去大自然里寻找能量,去运动,去旅行。我的丈夫天生乐观快乐,我放下了,大家也就都放下了。我的放下,也成就了一个温暖自由的家庭氛围。在这些闲暇的时光里,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去理解生命,理解我的女儿,更理解我自己。
与家人共同生长, 一次次重启人生
觉察、叫停,然后可以认真选择,这能力是不是宇宙赋予人类特有的优势啊?这十多年来,我们一家三口,经历了多次主动“停车换道”的人生选择,一起走过的路程充满了有趣的纪念。走到今天,这些忠于每个人生命本质渴望的生活内容,让我们在当下体会到了“人生值得”这四个字!
女儿小的时候我们曾带她游历过十多个国家和国内多一半的城市,一起读书不下千本。相比于我们想给予她什么,我更感谢因为她,我可以重新去发现和认识到那么多!
作为她深深信赖的妈妈,我帮助女儿顺利度过了小学入学的焦虑,陪她度过了出国留学的社交恐惧,在她认为自己更向往国内生活时,又支持她毫无挂碍地选择回国继续读书。但是,因为我们始终尊重“她才是她自己生命的主人”,在她17年的人生岁月中,很多自己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带领,我们护航。四年级出国,初中二年级回国,她凭借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从不太会写汉字,到中考时在万名考生中排名前500, 进入了理想的高中。 我这个“60分妈妈”,在她的作文里,竟然成了她笔下的“满分妈妈”!
孩子,才是我们的生命领路人!最近,在我读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后,一直在我心里的这句话,我也想大声喊出来。在给女儿当妈妈这幸运的角色中,借由她的眼睛、她的生命和她对我们毫无保留的爱,我自己对生命的渴望渐渐浮出水面,同时来到我身边的,还有两个词:真实和勇敢!
因为这份真实和勇敢,我42岁决定裸辞,完成自己的留学梦想,自学雅思考到高分,然后带全家出国,拿到硕士学位,成为异国他乡的学生与打工人,开启了重新生长。我在公交车、厨房、图书馆之间穿梭,重拾学习的热情,也遇见了新的方向。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心理学、教育学、教练技术。
留学和工作,近四年的海外经历,让我痛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动力,看到了生命在它可以活出自己的模样时,是多么值得!我真正明白:成长,不是比谁更努力,而是比谁更愿意忠于自己,找到真正的想要,然后勇敢追寻。
如果没有孩子这面镜子和这个领路人,我想我不会知道如果我们忠于自己的生命会变得多有力量,也不会相信,原来,什么时候成长,都不晚!更不会知道,相信一个生命她有自我带领的力量,这多重要!
后来我认识了很多父母,我看到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苦恼,在孩子面前坚守着没有意义的骄傲,内心却深深地难过,无力!我想,如果从孩子来到我们生命中那一刻,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当成我们的镜子,去照见这个世界的真实和美,去毫不挂碍地相信,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做青少年教练,成为别人的引路人
我想做点什么,我想让这个世界更好,自私地说,当我的女儿长大后,我会希望她身边围绕着很多积极向上、温暖有爱、勇敢创造的人。我开启了写作,用“如此生长”四个字记录着我对生活、对养育的点滴感悟。我小心翼翼地分享,因为,仅仅做好一个孩子的母亲,还不能给我足够的勇气去支持和赋能更多的父母。
直到我回国后,加入国际学校,成为青少年教练,接触到许多和我女儿同龄的孩子,我的想法开始改变。我看到了不少孩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开朗阳光,他们背后都有一些难以被人理解的生命故事。我的女儿也告诉我,她的许多同学家庭氛围与我们截然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防备和不信任。
有孩子不断跟我说:“老师,我真的不想让爸妈失望,可我也真的感觉撑不住了。”
有父母红着眼圈问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孩子居然会抑郁,连好好跟我说说怎么了都不愿意?”
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不缺爱,而是缺一种“会爱”的方式和“点燃生命力”的勇气。
我渴望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尤其是那些生命原动力被紧紧包裹、无法释放的孩子。我想成为他们信任的出口,让他们一点一点打开,看到自己的力量所在。
于是,我开始更系统地学习教练技术,希望用专业的能力帮助他们。教练技术让我越来越坚定了对人的深刻信任,对生命的崇敬,对一切可能性的好奇。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和渴望,他们也越来越愿意与我交流,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信任他们的方式,和聆听他们的态度“。
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们背后的伤痛,在他们的成长故事背后,是家庭和父母的影子。我开始与家长们接触,希望他们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想法也在慢慢变化。我看到了父母们深沉的爱,也理解他们的无奈和努力。
曾有一句话说:“有些我们不能宽恕的人,在他们做那件不可宽恕的事时,他们已经尽力了。”
但一个人,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当我们自己缺爱而不自知,我们给孩子的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当我们害怕而不自知,我们就不能勇敢地陪孩子面对人生挑战;
当我们心里的欲求不曾被满足,我们就无法放下对孩子的欲求和挑剔。
作为父母,怎么做才可以有的更多? 怎么做我们才能先打破自己的认知界限,怎么做才能让我们先拥有,才给与呢? 我想帮助他们。我想让父母们看到自己的脆弱,了解自己的渴望,找到走近孩子的钥匙和生命共同成长的密码,走进彼此相爱的生命中。我希望他们可以一起信心满满地向上生长。
从父母出发,也为了孩子
于是,我2024年10月推出了首个智慧父母教练产品:“一对一智慧父母启迪教练”服务。
起初我笃信:只有父母先转变,孩子才有机会生长。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支持父母们突破认知壁垒,改变沟通方式,重建情感链接。
确实,很多家庭因此打开了关系的缺口——
“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我开始想,是不是我也没听懂他。”
“原来我以为在引导,其实是在掌控。”
但更多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痛,并不止于此:
“我看着孩子越来越没动力,却不知道怎么扶他一把”
“我已经好久没有听他说过一句真心话了”
“我不是不想放手,是不敢。我怕他垮了,我也撑不住”
于是,我开始迭代产品,推出“青少年陪跑教练”服务。支持孩子,是我的擅长,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在自我认知最急切的时刻,这时候,任何人给予他们全然的倾听、同频的交流和深深的信任,都会像一束光一样,给他们带来希望。
渐渐有一些孩子辗转来到我身边,我们在互动中建立了信任,看到了渴望,点亮了火花,一点一点呵护,充满信心等待。
随着对真实的需要和困难的了解,我也在不断学习,补充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让父母们用最快的可能补上对孩子认知的这一块,我去学习”生命数字“并转化为自己的服务帮助到他们理解孩子天生的特质和能量表现。为了对不同年龄孩子有更全面的理解,我去学习了教育学者和专家的私房课,同时也继续提升教练的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帮助更多父母也成为“教练型”父母,也让自己所有的陪伴和交流中,都能最大可能地用教练能力开启对面那个人对自己的相信,愿意为自己想要的目标努力行动。
系统陪伴,协助家庭走出困局
孩子的成长,不必等父母“准备好了”才开始;
而父母的成长,也不应等孩子“出问题”才出发。
他们都是家庭系统的一部分,彼此影响,彼此赋能。
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性化的独立的生命,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特质来到这个世界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在与孩子最初相遇时,静下心来,去好奇这个小生命携带了什么特质,去感受、去理解,全然地观察和了解ta,就能与孩子建立起生命最初最紧密的信任和连接。
遗憾的是,当孩子到来后,大部分父母是用外界得到的各种社会标准来审视ta,比如几岁开始说话、是否落后于同龄人、长得快不快、运动细胞如何、是否愿意社交、是否内向、是否喜欢读书等等。这些标准往往会给父母带来很多焦虑或者自以为是。
很多父母从一开始就走快了、走迷失了,还要拽着、提溜着孩子走。到最后,这条路让孩子既没有了自己的节奏,还要努力跟着父母跌跌撞撞,最终发现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但害怕沮丧得认为已经来不及了。当孩子处在复杂的情绪中,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爱时,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发声,最终留下许多遗憾。
在一次次这样的思考中,我知道我为什么坚持要让父母参与进来?尽管在陪伴过程中,我会选择青少年作为主要支持的对象,但我认为,无论父母年龄多大,都可以进行这种沟通对话和内在探索。
同时,作为一个也是走到中年的女性,我们的人生曾经在很多桎梏中,成为了”只为别人而活的人“,无论你是爸爸,还是妈妈。每当你叹气的那一瞬间,吞掉的是一声苦笑和无数委屈。孩子小的时候,希望他们长大上学,上学后想着他们可以读大学深造。然后呢?
可能还没走到那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已经走不动了。
我知道,有太多家庭其实并不缺努力、也不缺爱,只是太久没有找到“真正彼此靠近”的方式。
于是,我决定打造一套真正可以落地的支持计划,去回应一个”追寻幸福“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的
三重需求:
父母想要表达、却总是变成争吵或沉默
孩子想要努力,却感到迷茫、疲惫、提不起劲
关系想靠近,却反反复复被情绪和误解推远
我给它起名叫——
【家庭关系与成长力重启计划】
这不是一套方法论,更不是谁“改造”谁的过程,而是一场”双向成长“的家庭共修旅程:
父母会拥有自己被承接的空间,梳理内在的焦虑与情绪来源,学会真正能说出信任与靠近的话;
孩子会被当作完整的生命去倾听与尊重,慢慢恢复对自我和未来的感知、目标和动力;
一家人将在六步引导中,一点点从反复争执和冷漠中走出,建立可以彼此支持的关系系统。
我将陪你们一起完成这段旅程——我们不疾不徐,不一蹴而就,但每一次靠近,都会比昨天更真实、更自由、更有希望。这将是一段真正陪你走得深、也走得稳的路。
如果你愿意开启这段家庭重启旅程,欢迎了解这个计划。我会用对话、工具、反馈与支持,陪你一起看见变化发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