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路上,家长们常常会陷入和孩子“较劲”的困境。
孩子不愿意配合,家长越催越急,结果双方情绪都变得糟糕,亲子关系也愈发紧张。
其实,只要转换一下相处方式,就能轻松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下面这5种方法,不妨试试看。
用“情绪密码”破冰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往往听不进任何道理,哭闹得更厉害。
这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已经占据了主导,理性思维被暂时压制。
这时,我们可以试试用“情绪密码”来打开沟通的大门。
比如,准备一些情绪卡片,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情绪。
红色代表愤怒、生气;
蓝色代表难过、委屈;
黄色代表开心、兴奋;
绿色代表平静、放松。
当孩子发脾气时,蹲下来,温柔地问:“宝贝,你现在感觉是红色愤怒,还是蓝色难过呢?”
用这种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旦孩子开始用语言描述情绪,而不是单纯哭闹,沟通就有了可能。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指出,命名情绪是自我调节的第一步。
能帮助孩子从情绪漩涡中抽离,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内心。
偷学他们的语言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充满了动画片、游戏里的流行语和梗。
想快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不妨花点心思,偷学他们的语言。
观察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玩的游戏,记住几句常用的“黑话”。
比如孩子痴迷奥特曼卡片,你冷不丁冒出一句“迪迦奥特曼,闪耀迪迦!”
孩子肯定会惊讶不已,瞬间觉得你超酷,对你的好感倍增。
因为他们感受到你尊重他们的兴趣,还努力融入他们的世界。
用孩子的语言沟通,传递的是同理心和接纳,能让亲子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
玩“反向挑战”游戏
孩子磨蹭拖拉、不听话,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单纯地吼叫、命令,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不如试试玩“反向挑战”游戏,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你可以说:“宝贝,我猜你肯定不敢5分钟内把玩具收拾好!”
或者在穿衣服时,提议:“我们比赛穿衣服,看谁更快!”
这样将单调的指令变成有趣的挑战,降低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游戏化的任务能提升儿童的内在动机。
让他们从“被迫做”转变为“主动想做”,同时还满足了孩子被尊重的情感需求,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
学会示弱
在孩子面前,家长不必总是扮演强大、完美的角色。
偶尔示弱,是一种高情商的沟通技巧。
当你工作一天疲惫不堪时,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好累呀,你能帮妈妈拿杯水吗?”
在玩孩子喜欢的游戏时,装作笨手笨脚地问:“哎呀,这个游戏我不会玩,你能教教我吗?”
孩子看到平时强大的父母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被信任、被需要,内心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孩子主动靠近你,亲子间心与心的距离也会瞬间拉近。
一起做点有趣的事
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就是一起做有趣的事。
放下手机和工作,真正陪伴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
比如搭积木、玩拼图;
一起画画,随意涂鸦,发挥创意;
一起做手工,将废旧物品变成小宝贝;
一起去户外活动,踢球、放风筝。
在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过程中,共享快乐时光,创造美好回忆,亲子关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牢固。
孩子能真切感受到你的爱和重视,知道你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这份陪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育儿不是一场艰难的对抗,而是一段温暖的同行。
尝试用这5种方式与孩子相处,放下较劲,用爱和理解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你会发现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家庭氛围也越来越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