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荷兰语水平,我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叫做伊莉莎的荷兰高中女孩,每周末她会来我们家一次,陪伴孩子学习和玩耍。
伊莉莎人美心善、阳光自信、温柔细心、尽心尽责……初次见她时,有点颠覆我对一个15岁女孩的印象。
她似乎有着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稳重,但当她跟孩子们在一起时,又好像变成一个大孩子,火速跟我家娃打成一片。
三个孩子都非常喜欢且信任伊莉莎,我和队友也特别感恩有她的帮助。
有一次,伊莉莎来我们家,恰巧她妈妈也顺路一同前来。
我在门口与伊莉莎的妈妈聊了几句。我跟她妈妈说:“您女儿非常优秀,心思细腻,待人有爱,三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她,我们也很欣赏她。”
伊莉莎的妈妈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是的,我也觉得我的女儿非常优秀,我为她感到无比自豪。”
听到这番话,我内心深受触动,我好喜欢这样直接且真诚的肯定和表白。
伊莉莎听到后,立刻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种做法似乎与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做人要谦卑:
孩子被夸优秀时,要说“ta还有很多缺点”;
孩子被夸活泼时,要说“ta叛逆不听话”;
孩子被夸文静时,要说“ta是胆小内向”。
别人或许感受到了我们的谦虚,但无辜的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了“踩压”和“贬低”。
有多少父母在不经意间“羞辱”了自己的孩子?
1
在外人面前,孩子也需要面子
从伊莉莎身上,我们看到父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多大影响。
父母不仅在私下里认可她,在外人面前也不吝惜给她表扬,给予她足够的尊重和面子。
在我们的文化中,当别人表扬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往往觉得必须贬低或自嘲一番,似乎这样才能显得有礼貌。
如果父母直接回应说“是的,我的孩子确实很优秀”,可能会被别人误解为骄傲自满或自我吹嘘;所以,必须在别人面前提一些自己孩子的不足。
然而,唯独却忽视了孩子本身,孩子就在一旁听着,他们听到之后作何感想。
许多父母却习惯性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仿佛孩子只是父母的附属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觉得孩子的面子并不重要,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惜贬低自己的孩子。
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你的孩子,就像伊莉莎的妈妈一样,在外人面前,父母更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和认可才是。
当孩子听到父母在外人面前对自己的表扬时,这种肯定是非常有力的。
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不会因为自己做错事或表现不佳就站在对立面指责自己。
这种支持和认可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是无条件的。
孩子会因此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
2
打压式教育
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似乎只有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打压,孩子才能成才。
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成绩时,父母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
孩子考了98分,父母却只关注那被扣掉的两分,指责孩子粗心大意。
哪怕孩子做得无可挑剔,父母也会吝啬表扬,担心孩子会因此骄傲自满,不再努力。
一旦孩子犯错,父母更是毫不留情,狠话脱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懦弱?”
“你怎么这么差劲?”
这种打压式教育,通过否定、批评和贬低孩子的行为和能力,试图激发孩子的动力。
然而,这种做法真的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吗?
打压式教育或许能激发少数孩子的斗志,但更多的孩子却因此失去了自信。
他们的自尊心被一次次践踏,自信心被一点点打碎,带着自卑感长大。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父母的言辞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可能如何看待自己。
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从小就感受到了父母的不认可。
他们认为自己很普通、很平凡,甚至很差劲;这种自我贬低的想法,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沉重负担。
相反,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鼓励,就像给孩子插上了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够轻盈地飞翔。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时,他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从容地面对一切。
3
在对比中贬低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不会直接对孩子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他们会在言语中透露出不满。
比如,他们会说:“邻居家的小朋友好厉害,已经会做很多算术题了,懂得很多英语单词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孩子能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种变相的指责。
有些父母则更加直白,他们会说:
“为什么你不能像别的孩子那么懂事?”
“为什么你不能像妹妹一样细心体贴?”
“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一样勇敢?”
这样的对比,本质上是一种羞辱。
父母本意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努力;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否定,暗示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从而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
为什么非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各自擅长和不足的地方,根本没有可比性。
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对比中长大。
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如某些人,或许是表兄弟姐妹,或许是邻居,或许是同学。
这种“我不如别人”的心理,会让孩子过得很累。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应该看到并认可这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比较。
4
写在最后
发自内心地看见孩子,认可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应该成为不断放大孩子闪光点的人,给予他们更有力量的爱,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