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商场时,我在门口碰见一个小男孩。
那小家伙一屁股坐地上,嚎得跟啥似的,嘴里还嚷嚷:“我要那个恐龙,我就要!”
旁边他妈妈一手拿着东西,一边还拉他起,结果愣是拽不动。
妈妈脸都急红了,估计恨不得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
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
我们带孩子出去玩,原本想着随便逛逛,谁知道,他看到这想买,看到那也想买。
你一说“不行”,他立马倒地上,又哭又闹,眼泪鼻涕一大把,怎么都不肯走。
那场面,我们真是又尴尬又头疼。
有时候你也琢磨:“不给买吧,这孩子能哭半天;买了吧,又怕惯坏了。”
反正咋都不是,左右为难。
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一:“不哭了就给你买”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事,说出口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别哭了,给你买!”
其实家长这么说,往往是被孩子吵得没招了。
有时候,真的是没有办法。
我们带着孩子逛商场,孩子突然看上一个玩具,嗓门一哭,大家都看过来了。
我们不是不想给他定规矩,只是那么多人盯着,真的扛不住。
最后只能说:“好吧,买吧。”
孩子马上就不哭了,拿到玩具就笑了。我们表面轻松了,但心里却堵得慌。
我们心里明白,自己是在让步,但又安慰自己:就这一次吧,也不贵,他还小,大点就懂事了。
可其实,孩子不会等大了才懂事。
因为这一次,他就学会了:只要我一直哭,妈妈最后一定会答应。
所以以后,他会哭得更久,喊得更大声。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有用。
等孩子习惯了用哭闹来换东西,他就慢慢学不会“等待”、“协商”和“理解”。
孩子会变得更急躁,更难接受失望,也更不容易和别人平等相处。
他也就慢慢养成了“闹就有东西拿”的性格。
二:你再闹,我不要你了
还有些时候,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就开始发火:
“你再哭我就打你!”
“我走了,不要你了!”
“还哭?你不嫌丢人我还嫌呢!”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其实快绷不住了。
一天忙下来,我们已经很累了,心里本来就烦,再碰到孩子当众大哭大闹,脸上也挂不住。
这股无名怒火,一下就往上蹿,压都压不住。
我们会生气,会发脾气,会朝他大喊大叫。
孩子也许会安静下来。
他不哭了,低着头,不说话,往后缩。
可是这份安静,不是因为他明白了道理,而是因为害怕。他不是学会了规则,而是学会了躲避。
《全脑教养法》一书提到,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大脑里想的,是“战斗”和“逃跑”两种状态。
这时候,要么跟你对吼,要么逃避,根本听不进去道理。
安静下来的孩子,他怕你骂、怕你不爱他、怕被否定。
他的大脑此刻在“防御”,不是在“学习”。
我们会觉得,孩子终于安静下来了,终于不吵闹了。
但这种“吼出来的安静”,代价很大。
长期在“不能哭,不能闹”的环境里,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压抑。
他们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听话”,实际上,和别人交往时容易情绪失控。
要不就是对人凶,要不就是容易内耗。
更严重的是,他慢慢就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他平时啥都不敢说,也没自信,也容易觉得孤单。
三:温和坚定
还有些家长,会用另一种办法。虽然慢一些,但效果更好。
出门前,妈妈会和孩子说清楚:“我们只去超市买菜,不买玩具。你要是做到了,回家可以选一本喜欢的书来读。”
孩子答应了。
虽然他不一定记得住,但妈妈还是认真说。
到了超市,孩子盯着玩具不放,开始闹。妈妈不吼,也不心软买玩具。
妈妈会蹲下来,平视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也明白你现在有点难过。但我们说好了,这次不买,对吧?”
孩子也许还会哭,妈妈就在旁边陪着,不发火,也不哄,拉着他的手,静静陪他几分钟。
慢慢地,他发现哭也没用,反而自己安静下来。
虽然这次没买到玩具,却得到了尊重和边界感。
这就是情绪引导。
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称之为“情绪教养”。
他认为,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就是孩子学会管好自己、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妈妈没有压住孩子的情绪,也没有被情绪左右。
她做的是引导——既坚持底线,又给予陪伴。
这样的方法慢一些,但影响长远。
在你的回应里,孩子认识世界,也慢慢认识自己。
你让他知道,情绪是可以被听见的,他就能慢慢学会调节自己。
这,才是真的“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