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天天在一线咨询,很多孩子都存在容貌焦虑,比如嫌弃自己不好看,父母回应你长得很帅,很漂亮,对孩子来说这些话不管用,她们会认为父母是骗她们的,而且还加重了自己的容貌焦虑。
所以这就让父母很困惑,孩子这是怎么了,天天那么关注外貌,和孩子以前相比,买啥衣服也穿,什么鞋子也可以,突然变得如此挑剔。
我二女儿五年级,天天也是照镜子,很多衣服本来很好看,她就是不穿,说这些衣服丑死了,没法见人。
我为啥不去评价孩子呢,因为这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孩子开始关注外表,说明她又长大一点。
02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提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陷入“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思维模式中。
“假想观众”让他们觉得自己时刻都在被他人关注和评价,因而格外在意自己的形象和行为;“个人神话”则让他们坚信自己是独特的,不会遭遇普通的危险和失败。理解这些心理特点,是与青春期孩子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有学员说:发现女儿最近变得特别爱打扮,每天上学前都要在镜子前花费大量时间,还经常抱怨校服不好看。
妈妈起初觉得女儿太“臭美”,早上就那么点时间,照镜子打扮就花费不少时间。经常因为上学就会唠叨孩子,催促孩子快点,结果母女关系变得很紧张。
后来,我告诉学员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假想观众”心理,意识到女儿爱打扮是因为太在意同学的眼光。
于是,妈妈改变了态度,和女儿一起讨论如何在符合校规的前提下搭配出好看的穿搭,还夸赞女儿眼光好。
女儿感受到妈妈的理解与支持,也更愿意和妈妈分享学校里的事情,母女关系逐渐缓和。
03
孩子说自己不好看,也可以问问孩子是自己觉得不好看,还是同学觉得不好看。自己什么部位不好看,慢慢和孩子交流,你对好看的定义标准来自哪里。
我有一学员女儿天天抱怨自己腿粗,她带孩子做瑜伽之后,女儿还是嫌弃腿粗,我说你告诉孩子这不是缺点,这是孩子的特点,后来我说让孩子看看著名经纪人杨天真,属于胖人,除了当经纪人,还创办了大码女装,善于利用自己的特点。她女儿对身体释然了。
现在养育孩子累,很多时候我们不太了解特点,孩子很多问题困境,我们没法回应,或者给予的回答,孩子不满意。
昨天咨询完,学员的反馈。
很多人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觉得可笑,实际有时候父母也容易陷入一个角度里边盯着孩子的问题,和孩子相互消耗。
所以我们要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