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爱,总是无私且真诚的,恨不得将所有好的东西都赋予给孩子。
但太爱孩子的背后,难免会暗藏着无意识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忍不住“纠错”。
看到孩子在家躺着不去学校,难免会和孩子讲道理,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看到孩子每天抱着手机,忍不住在边上唠叨,想让他赶紧停下来;
看到孩子做事慢吞吞,就很抓狂,索性自己代替孩子完成,一边做事,一边指责孩子的不是。
我们总是见缝插针的想教育孩子、教孩子上进;但这些出于“为孩子好”的爱,却在无意中否定了孩子现阶段的状态,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
孩子会有一种自暴自弃之感:我这么无能,努力也无济于事,还是继续躺平吧。
“父母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其实,想让孩子复学,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话,就是每天坚持给孩子贴“正向标签”。
1.多给孩子正向反馈,给予“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如此说到:
“要想促使一个人发展,就要强调他的优点和长处。”
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出现问题了,那我们有责任提醒他、帮他走出摆烂,这是爱他的表现。
于是,家长会反复唠叨:
“你少玩手机,天天这样有什么出息?”
“你看看别人家的xx,这学期又考了年级第一,你看看你,天天躺家里。”
“在家这么久,是不是也该开始看看书、补补课了?”
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并没有改善孩子当前的状态,反而让问题陷入循环。
这是因为,虽然这些话是出于焦虑,想让孩子变好,但负面反馈和标签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努力也无济于事。
相反,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优点,不再提及不足,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贴“正面标签”;
孩子也会逐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有信心突破当前困境。
2.用日常观察到的事实和进步,佐证孩子的成长,激发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
爱有五种语言,对于躺平休学的孩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他人“肯定的言语”。
孩子不是没有变好的想法,而是缺乏动力,总在犹豫自己行不行,做的做不到。
那我们家长就可以为孩子赋能,用积极语言鼓励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自己做得到。
这种夸奖的意识,要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
耐心倾听孩子,发现细微优点就毫不吝啬地夸赞;
积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肯定他的思维和行动力。
即使孩子行动力不够,也要有意识的刻意贴正面标签,比如洗碗、倒水、拿快递、写几道题等小事,都及时肯定赞赏,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通过这种具体而真诚的夸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从而逐渐增强自信心,摆脱消极的自我认知。
要相信,孩子的生命是动态发展的。
不要用孩子“当前的状态”去预设“未来的发展”,不要提前去焦虑那些大概率不会发生的“负面未来”。
我们做好当下,不负面预设,这是对孩子的信任和对自己的善待。
在这个阶段,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成长好自己,相信孩子。
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细微的积极之处,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一定会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