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和解是家庭系统动力里一个被沈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然而,和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在十四期家庭班最后一阶课堂上,依然有学员向沈老师询问:我想要和父母和解,可我没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我能想起的只有他们给我的伤害,并且我也得不到他们的道歉,这要怎么进行和解?
我们没办法获得足够的爱,这似乎让我们缺乏力量去和解,我们没能得到道歉,这会我们升起对抗:如果你不道歉,我凭什么和你和解呢?
是的,和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进一步知晓和解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知道:和解不是为父母做,而是为自己做的。
和解并不等同于原谅,和解只是让你不必在与父母的命运纠缠,你可以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来自自己,哪些部分是父母的。
和解是我们单方面做的,我们不需要和父母相谈,不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道歉才能和解,和解完全是我们个人的事。因为一旦你想要父母的道歉,你就必须既希望他们配合你。
可如果他们不配合,不道歉呢?你是不是会继续满怀怨恨地想:“凭什么他们什么都不补偿我,就能得到我的原谅?”
所以,我们要再次强调,和解并不是原谅,我们和解,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们并不是非得原谅他们的所作所为,和解只是去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做,尊重他们的状况,然后我们可以与之和平共处。
我们要与之和解的,不是外在的父母,而是在内的父母,外在现实的父母是不可控的,而内在的父母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是可控的。
当你内在的父母温柔而有力量,你才不会在今后严苛地对待自己,你在面对困境时才能拥有勇气,你不需要依托于他人授予你力量,你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力量。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与父母和解呢?
01
接纳自己的情绪
无论这种情绪是好是坏。
我们说和解,可如果我难以放下仇恨,也不想与父母和解呢?
那也是可以的。
你可能在父母那里遭受了很多伤害,你可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才从他们身边逃离,可能你需要怨恨才能支撑着继续活下去,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受过什么样的苦,所以,没有人能劝你一定要与他们和解,这里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选项,你不选,也是完全可以的。
你可以在保持怨恨的同时告诉自己:怨恨也是可以的,不和解也是可以的,我遭受了这些,有怨恨是正常的。
如果你一边怨恨,一边觉得我不应该去怨恨,反而会更加痛苦。所以接受自己的不和解,也是和解的一步。
我们可以对父母有爱,可以全是怨恨,也可以是爱恨交加的,无论什么样的情绪都不是耻辱,当你被父母伤害,依然想去依恋他们时,这种感受不是耻辱,当你在父母对你展露关心,却只感到厌烦,同样可以。我们必须先正式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只有看见了情绪,才有让情绪平复的可能。
同时,我也希望能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和解的种子。
我们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伤害,我们就更要爱自己那个受伤的小孩,如果我们忘记不了伤害,时时刻刻要去报仇,就是用父母的伤害,又伤害了自己一次。
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变成了父母,继续伤害自己。
而和解,重点正是放在如何不要继续伤害自己。
02
探究我们的情绪
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现在的情绪体验也是忠诚的一部分。
我们对父母的恨有时候甚于对陌生人的恨,同样一句谩骂,从亲人口中比从陌生人口中出来更伤人,根源在于,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我们天然地对父母的爱有期待,并且天然地忠于父母。
那为什么我们依然怨恨父母?
首先,尽管和解可以解放自己,给自己带来好,但是这个带来的好抵不过创伤给你的痛苦,为了缓解痛苦,很多人宁可选项坏,用沈老师的话说:“仇还没有报完。”
其次,忠诚并不一定以爱父母的形式出现,也可以通过敌对的形式出现。我们无法放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因为忠诚。
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后代,我们不会对父母糟糕的命运、身体和思绪坐视不管,所以我们用反抗和敌对告诉他们:你做得不对,你看我现在的样子,我就是你失败的产物。我们希望通过自我的毁灭,让父母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去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后代,所以我们会沉溺于怨恨之中,把自己变得和父母一样不幸,然后去陪伴父母。
孩子的忠诚,会以自我伤害和强迫性重复的方式,去唤醒和陪伴父母。这也是我们在用父母的伤害,去再次惩罚我们自己。
03
接受自己是父母的孩子
我们并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对糟糕的父母无能为力时,我们甚至会想去消灭他们。
有些人会采取断绝关系的形式,否认自己是父母的孩子。
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无论如何,我们确实是父母所生,无论我们多么厌恶他们,我们会在外貌、举止、性格上与他们相似,我们的血是父母结合所生,否定我属于父亲,就否定了自己的一半,否定了母亲,就又否定了自己的另一半。
然而血脉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否认血缘如同掩耳盗铃,尽管否认我们是父母的孩子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报复的快慰,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自我否定。
我们无需否认这点,我们只需要说:从血缘层面来说,你们是我的父母,我是你们的孩子,对此我们都没有选择权。
04
了解父母
我们会觉得我们是受害者,我们的父母是加害者,但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受害者、加害者和拯救者的三重身份。
你是你父母暴行的受害者,你也在用你的方式,去对抗父母,去伤害自己,你是父母与自己的加害者,同时,你的反抗是在企图改变父母,希望他们变好,你的对抗是在帮助你脱离这种现状,所以你是父母和自己的拯救者。
父母变成今天的样子,是因为他们也曾经被他们的父母那样对待,所以他们也是前一代的受害者,他们折磨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是加害者,尽管他们受到了那么多伤害,但他们也成长为人,抚养了另一个生命,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他们也是自己的拯救者,只是尚未觉察他们不自觉地延续了家族悲剧的路径,所以做出的更改很有限。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他们的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同事都是怎么对他们的?他们经历过哪些苦难或是成功?他们有过哪些创伤?
当我们对父母足够了解,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05
理解父母
父母的养育方式通常是延续上一代人的,父母对我们非打即骂,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被这么教育着长大的,没有人教他们要怎么正确对待孩子,他们不懂得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爱。
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和父母相同的位置,我们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
如果我们没怎么获得爱,那在孩子每天粘着你的时候,你能一直心平气和地和他说话吗?
如果孩子叛逆,和你反着来,你能忍住不动用暴力吗?
这里让你换位思考,不是为了给父母辩护,不是说他们做过的错事不算事,而是我们需要理解:父母或许已经把他们足够多的爱给我们了。
一个亿万富翁,给孩子几千块的零花钱毫无负担,而一个贫农,哪怕是抽出50块钱,那也可能是他三四天的伙食费了。
有些人的父母是90分,他们可以给到70甚至80的爱给孩子。
但你的父母可能只被灌到30分,他能分出10分的爱,已经很难得了。
06
与父母分化
分化的含义是:保持边界,同时保持连接。
我们需要明白,父母是父母,我们是我们。
父母愿意一直堕落,那是他们的事情,他们希望变好,那也是他们的事情,我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当我们在新生活中,我们不必因为看见父母还在不幸,就觉得我们不能幸运。
我们想去做什么工作,做什么决策,那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去主动干涉父母的事情,那是属于他们的课题,他人的命运需要他人自己去控制,我们只能是他人命运的旁观者。
保持界限不是让你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尊重彼此的命运,不干涉彼此的决定,不把对方的命题当成自己的命题。
当我们做到了与父母保持界限,也不要忘了维持爱的链接。
我们依然可以去关心父母,表达对他们的爱。
哪怕我们的爱,父母不接受也不回馈,也可以。
只要我们过了18岁,我们都有能力去爱,给自己爱,乃至给他人爱,我们去爱父母,仅仅是我们有了盈余,我们能分出一部分爱给他们,我们不是通过给出爱,去向父母讨要爱,仅仅是因为我们有能力给予,并且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能得到平静。
同时,我们的文化会认为给爱就是牺牲,或者我们一定要为他做什么,但其实尊重、信任、分享、陪伴同样是爱,这些反而是让你不要做什么事情。
因此,保持界限,维持连接,彼此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