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总爱说,“这孩子真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
但我觉得,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聪明”,而是他/她在遇到挑战时,是否有一套稳固的内在秩序。
聪明也许让人起步快,但走得远的,往往是心理内核更强的孩子。
我见过许多在不同成长阶段脱颖而出的孩子,他们未必起点最高,也未必一路顺利,但几乎都有这三种关键特质:
在跌倒之后,还能鼓起劲、迈出下一步行动的勇气;
在混乱之中,敢于停下来看清方向、做出决策的判断力;
在低谷期间,能慢慢调节、自我重建的心理韧性。
这三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孩子每一次关键的成长节点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说件发生在我身边,我亲身见证的事情。
2024年1月,我带萌芽战队的全体小选手们,参加WRC世界机器人大赛全球总决赛。
哪怕长白山的冬天极冷,但孩子们踏进总决赛赛场时,每一个人都带着兴奋和紧张。
有一个孩子向向,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他是我们小高组的其中一个小选手,性格沉稳、技术不错,从选拔赛到锦标赛,一直都是稳扎稳打的。
比赛完我听儿子Joshua说,向向所在的队,第一回合就爆零了——程序失控,机器人直接散架,全队都懵了。
但向向很快站了出来,做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换掉主机器人,启用备用机,重新编程,同时瞄准最难的附加题,全力一搏。
第二回合,他们跑出了全场唯二的满分,最终以更优的速度和方案,一举夺冠。
Joshua被这个决定震撼了,比赛一结束就给我发了短信,表达对向向的由衷敬佩。
我后来专门采访了他:“你怎么那么有勇气呀?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向向说:“以前我总是求稳不敢冒险,但这次我判断失误是偶然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就想试试。”
这句“我想试试”让我印象深刻。
我当时就想,这句话背后是一次真正的自我启动、自我判断、自我负责的历练啊,这样的力量,不是靠一次比赛练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
向向的事情,也影响了Joshua。
后来Joshua继续参加中国芯和WRC的赛事,我发现他写的方案,突然多了一种“爆发力”。
以往总是求稳的他,会开始主动选择冲附加题。
我问他:“你怎么突然敢冲了?以前你不是总觉得风险太高吗?”
Joshua笑着说:“我想试试。”
你看,我们孩子很多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大人说得多有道理,而是孩子在某一刻亲眼看见了什么、亲自感受到了什么,最终触发了内心的那个渴望——“我想试试”。
而孩子的心理内核,归根结底,是在一次次面对“不舒服”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勇气、判断力、韧性,都是孩子在真实情境中面对挫败、恐惧、犹豫时,对自己做出的选择。
他们之所以敢冲,是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输了,也不会垮;他们之所以敢改,是因为他们明白,决定权在自己;他们之所以能再来一次,是因为他们曾经从失败中站起来过。
成长从不是一条顺滑的路,而是一场和混乱长期共处的拉锯,既要穿越情绪的沼泽,也要承受节奏的失控,更要在无人兜底的时刻,独自撑起那一点点“我还是可以”的信念。但也正是这些时刻,构筑了孩子真正的内在秩序。
所以作为父母,我也常常在想,我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协和董小姐”的新闻刷屏,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精心铺设的人设,在现实面前如何迅速崩塌。背后,是一种熟悉的模式——父母替孩子铺路、安排好一切,试图用外在的资源来对冲内在的不足。
但成长这件事,没有打磨出来的内核,早晚会在真实世界里露馅。
就连最顶层的家庭,也无法用资源来代替孩子拥有内核,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父母?
越往深处想,我越明白一件事:
孩子真正的力量,不是我们替他争取来的,而是他自己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我们做父母的,能走在孩子前面的时间是有限的。能留下来的,不是我们铺过的路,而是孩子有没有能力,自己走下去的精神财富。
我最欣赏的两类父母,都是愿意把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的人。
一种父母,边界感很清晰。他们不把孩子的成绩当作自己的脸面,他们会给建议会当孩子的参谋,但不过度干预或左右孩子的选择。他们的态度始终明确:
“你的人生你自己负责,做得好是你的收获,做不好也要学会承担。”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更早形成责任心,也会更有边界感。他们明白,选择是自己的,结果也是自己的;没有人会替他们兜底,也没有人会为他们补台。
生活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另一种父母,看起来“佛系”,什么都大大咧咧的。一个决定输也好、赢也好,他们都觉得没关系,只当是陪孩子一起体验人生——比赛是玩,过程是玩,连结果也是一种过程。
他们心够大,所以气氛够松,但在这份松弛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种深层的信任感:他们相信孩子终会找到自己的节奏,也相信人生不是一场抢跑,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唤醒。
这种信任,为孩子留出了足够的成长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往往更容易去主动思考:“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愿意走向哪里?”
这些并不是高深的哲学问题,而是藏在每一次被尊重的自由选择中,悄悄发芽的“自我感”。
这两类孩子的自驱力,都不是“被管教”出来的,而是“被允许”“被激发”生长出来的。
最容易出问题的,是那些看起来很尽责、却始终越界的父母。他们用心良苦,介入全程,却也替孩子做了太多。决定是父母帮着下的,错误是父母帮着兜的,连很多选择的后果,也没真正落到孩子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便很难分得清“哪些自己要走的路,哪些只是爸妈铺好的轨道”,一旦一个人习惯了外力推着前进,那就更难有机会练习内在发力了。
就像攀附在大树上的藤蔓,看起来繁茂,却缺乏真正扎根的能力。一旦脱离支撑,那便是藤蔓枯萎死亡的时刻。
真正的内核,是要靠自己长出来的。哪怕慢一点、弯一点,也必须是孩子亲自踩过路、担过责、试过错之后,才会生根。
我们无法为孩子挡住所有的风雨,但可以陪着他们,走完那些必须亲自经历的路。
他们跌倒、试错、失败,是因为我们放下了“替他安排一切”的冲动;他们调整、判断、坚持,是因为我们给出了“不急着干预”的信任。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就是他们的勇气、判断力、韧性,一点一点在生活中长出来的方式。
走得远的孩子,往往不是赢在起点的那个,而是能扛得住过程、穿得过低谷、守得住方向的那个。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不是控制和安排,而是:“你试试看,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