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回老家,在亲戚家住了几天,见到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
他们家有个儿子,今年四年级,是个挺聪明、挺阳光的小男孩,见人会笑,回答问题也利落。但短短几天,我就发现这孩子的眼神变了。
从一开始跟我们说说笑笑,
到后来越来越沉默,眼神也总是飘忽。
吃饭时,夹个菜都要先看他爸一眼;
做作业,一支笔掉地上,他都吓一跳。
你可能会想,这孩子是不是在学校被欺负了?
不是。他是在自己家,被打击、被冷嘲热讽,慢慢变得不自信的。
01.
“考这点分,
也好意思回来?”
饭桌上,他爸一边喝酒,一边跟亲戚吹嘘自己当年多厉害。
然后,话头一转,就开始损他儿子:
“你看你那点破分数,还想上重点中学?”
“你别说你是我儿子,我都觉得丢人。”
孩子不吭声,头埋得低低的。
我忍不住想打圆场,说孩子现在挺不错的,成绩也不差。
结果他爸来了句:“你看看人家小王家的孩子,那才叫‘懂事’!”
一句话,把这孩子眼睛里的光彻底灭了。
席间,他一个人悄悄离开,也没人注意到……
02.
自卑不是天生的,
是被逼出来的
你知道孩子逐渐失去活力是什么样子吗?
以前,他会分享学校的趣事;
现在,他一回家就把自己锁进房间。
以前,拿着作业来让爸妈看;
现在,自己做完也不敢说一句话。
这个变化过程很慢,几乎没有哪一瞬间特别惊天动地。
但你能感觉到:他在慢慢缩回壳里,变成一个“不惹事”的孩子。
你以为他乖了、懂事了、安静了;
但其实,他只是不敢了。
他怕你失望,怕你生气,怕你再用那些刀子一样的话,一遍遍在他心上划。
03.
嘴上没把门,
是成长的拦路虎
别人说:“打是亲,骂是爱。”
但其实,对孩子来说,语言的伤害堪比毒药。
你总说他笨,他就会真以为自己不行;
你老说他没用,他最后连争口气的心气都没了。
语言的暴力,比动手更可怕。
它虽然不留伤口,但会一直在孩子脑子里循环播放,久而久之,他们就开始习惯性贬低自己,怀疑自己。
“我可能真的不行吧……”
“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别人差……”
这种内耗,一旦扎根,就很难拔掉。
04.
聪明的父母,
会给孩子底气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点小毛病、小脾气、小错误,
但他们也在默默努力,一点点长大。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比较,不是打击,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是你的支持和鼓励:
“我相信你可以的。”
“没关系,咱下次再来。”
“不用追求完美,妈妈永远爱你。”
这些话,听起来普通,甚至有点“废话”,可就是这些废话,支撑着孩子一路走下去。
有底气的孩子,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背后有人撑。
寄语:
别等孩子不再讲话,才开始反省;
别等孩子成绩下滑,才想着鼓励;
别等孩子躲远了,才怀念他的笑脸。
打击式教育,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它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只会培养出“讨好型”的大人——
表面听话,内心没安全感;
考试不错,但心里一团乱;
明明有能力,却永远不敢争第一。
到那时,父母也会委屈:“我为他付出那么多,怎么还这样?”
可你忘了——
你给他的,不是爱,而是一把把扎进他心里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