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总抬杠、狡辩?真相是:他在你这里,从来没赢过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明明好好跟孩子说话,他却像带了“刺”,一句话就呛回来——

问他“洗手了吗”,他怼“我一进门就洗了,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没洗?”;

提醒他“赶紧写作业”,他回“我这不正准备写吗?你烦不烦!”;

建议他“做题圈关键词”,他立刻反驳“我们班长从不圈,照样全对!”

看着孩子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刺,你是不是又气又无奈: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其实,孩子的“抬杠”背后,藏着一个你没看懂的真相——在和你的互动里,他从来没赢过。

为什么孩子总爱“反驳”?因为他太想“赢”一次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防御性沟通”:当人感受到被否定、被威胁时,会本能启动心理防御,用反驳、消极的语言保护自己。孩子的“抬杠”,本质上就是这种防御的表现。

案例1:永远“正确”的家长,养出爱抬杠的孩子

孩子考完试,试卷上的错题和上次一模一样。你忍不住说:“叫你复习错题本你不听,现在知道错了吧?”

孩子小声辩解:“我看了的……”

你立刻追问:“看了怎么还错?明显没认真看!”

孩子瞬间提高音量:“我就是认真看了!你凭什么说我没看!”

案例2:步步紧逼的指责,把孩子逼成“小刺猬”

孩子计算出错,你念叨:“让你打草稿你不打,水平不行还偷懒!”

孩子急了:“我打了的!”

你继续追问:“打在哪里了?拿出来我看!”

孩子翻出草稿本,你又说:“这叫草稿?哪题是哪题都看不清!”

你发现了吗?当我们总在“证明自己对、孩子错”,总用权威压制他,孩子就成了永远的“失败者”。为了守护一点点自我价值感,他只能用“抬杠”“狡辩”来“赢”回尊严——哪怕只是口头上的胜利。

孩子的“刺”,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抬杠”当成“没礼貌”“故意作对”,于是更用力地去“指责和纠正”,结果陷入恶性循环:你越较真,他越叛逆;你越想赢,他越想“反败为胜”。

但其实,孩子的每一句“怼人”,都是带着情绪的“求助信号”:

– 他说“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没洗手”,不是真的凶你,而是在说“你误会我了,我需要你的信任”;

– 他回“我这不正准备写作业吗”,不是不耐烦,而是在喊“我已经在行动了,别否定我的努力”;

– 他反驳“班长从不圈关键词”,不是抬杠,而是在委屈“你为什么总觉得我做得不好”。

就像炸毛的小猫,看似张牙舞爪,其实只是怕被伤害。孩子的“刺”,从来不是针对你,而是在保护那个“总被否定”的自己。

不赢过孩子,才能真正赢得孩子

育儿路上最治愈的真相是:当你放下“必须赢”的执念,孩子的“刺”会慢慢变软。试试这3个方法,把“对抗”变成“联结”——

1. 用“信任回应”代替“质疑反驳”

当孩子急着辩解“我洗了手”,别急着追问“真的假的”,换成:

“看来妈妈错怪你了,原来你一进门就记得洗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呀~”

效果:孩子感受到“我的行为被看见”,就不用再靠“抬杠”证明自己。

2. 用“看见努力”代替“揪着错误”

孩子计算出错,别说“叫你打草稿你不听”,换成:

“这次计算错了,你一定也有点懊恼吧?我们一起看看草稿怎么写能更清楚,下次试试?”

效果:不否定他的态度,只聚焦问题本身,孩子才愿意放下防御听你说。

3. 用“合作姿态”代替“权威压制”

孩子不想按你的建议做题,别急着说“你这样不对”,换成:“你觉得班长的方法适合你,那我们可以试试你的方式,要是遇到困难,我们再一起调整,怎么样?”

效果:给孩子“试错权”,他会发现“不用抬杠,也能被尊重”。

写在最后:赢了争吵,输了孩子的心

育儿从来不是“谁对谁错”的战场,而是“彼此看见”的旅程。当我们总想着“赢过孩子”,其实是把他推到了对立面;但当我们愿意说“我可能错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孩子才会知道:不用竖起尖刺,也能被爱和信任包围。

那个爱顶嘴的小战士,终会在一次次“被看见”的瞬间,收起防御的刺,长成温柔又强大的模样。而你,也会在放下“赢”的执念时,真正赢得孩子的心。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总抬杠、狡辩?真相是:他在你这里,从来没赢过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