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别再拿“扫大街”吓孩子了,比起恐吓未来,不如给娃这3种当下的力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一定不要再对孩子说:”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这种话了,其实是在坑孩子!

也别再拿“扫大街”吓孩子了.

那些“恐吓式教育”的话,正在悄悄扭曲孩子的世界.

# ONE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见每种生活的光.

—— 帆MOM

你有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恐吓教育?

常常会听到这种话,看你有没有说过?

“你看,不认真读书,以后就只能像她这样扫大街,多辛苦!”

“不好好学习,最后就得去工地搬砖”.

这种教育会不知不觉就让孩子认为:那些靠体力吃饭的人,都是“失败的人”。

见过太多被这种话困住的孩子:有的厌恶学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不变成那样的人”;

有的看不起劳动者,觉得“体力工作很丢人”;

还有的长大后真的遇到挫折,宁愿在家啃老,也不肯做“被看不起的工作”.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在他们心里,那些职业早就被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签。

恐吓式教育,会对孩子造成了哪些不可逆的伤害?

真正能让孩子走得远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01

“恐吓式教育”,看似是在“激励”孩子,却在这3方面伤害着孩子

第一,偷走了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心理学上有个“负强化”概念,说的是如果一件事总和“恐惧”“厌恶”绑在一起,人就会本能地逃避它。

当学习变成“避免扫大街”“避免搬砖”的工具,孩子怎么可能爱上它?

就像把糖和药混在一起喂,时间久了,孩子连糖都不想碰了。

第二,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

当我们用“职业”给人分高低,其实是在教孩子:“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生活值得过,有的生活很可悲。”

可生活哪有那么多“高低”?

扫大街的阿姨让城市干净,搬砖的工人盖起了我们住的楼,他们凭本事吃饭,凭什么成了“反面教材”?

第三,让孩子失去了“抗挫力”的根基

那些总被灌输“不好好学习就会跌入底层”的孩子,心里藏着一个巨大的恐惧:

“我不能失败,失败了就万劫不复。”

所以他们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崩溃.

考试失利就觉得“人生完了”,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宁愿啃老,因为在他们心里,“退一步”就是“扫大街”,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生活哪有一帆风顺?

真正的抗挫力,是知道“就算暂时没做好,也能靠自己站起来”,而不是活在“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的恐惧里。

02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见每种生活里的“光”

其实我们都明白,家长说那些话,初衷是“怕孩子将来受苦”。

但比起吓唬他“不学习会很惨”,不如带他看见“每种生活都有它的价值和力量”。

想起朋友阿琳的做法,特别让人佩服。

她儿子上小学时,总抱怨“学习太累”。

阿琳没说“累也得学”,而是带他做了件事:

早上五点半,她带儿子去看环卫工人工作。

阿姨一边扫地一边哼歌,儿子好奇地问:“奶奶,您不觉得累吗?”

阿姨笑着说:“习惯啦,你看这街道扫干净了,大家走得舒服,我也开心。”

下午,她带儿子去工地找亲戚。

叔叔正在绑钢筋,汗珠子顺着脸往下淌,却跟儿子说:“你看这楼,咱们一根根钢筋扎结实了,将来住里面才安全。”

晚上回家,儿子没说话,主动拿出了作业本。

后来他跟阿琳说:“妈妈,扫大街的奶奶好厉害,那么早起来还能唱歌;

工地上的叔叔也很厉害,能盖那么高的楼。他们都在好好干活,我也得好好读书。”

你看,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不是把一种生活踩在脚下,来凸显另一种生活的“好”.

而是让孩子看见:无论做什么,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

无论选择哪条路,能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就是本事。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决定理论”,说人天生会追求“胜任感”和“意义感”。

当孩子看到环卫工人的“责任感”、工人的“坚韧”、老师的“耐心”,这些品质会在他心里种下种子.

他会明白,学习不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而是为了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能做得踏实、做得开心。

03

比起“恐吓未来”,不如给孩子这三种“当下的力量”

带孩子看见生活的多元,引导他找到学习的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三件事:

第一,带他“看见”不同职业的价值,而不是“评判”

路过快递站,不妨说:“叔叔阿姨每天要送那么多包裹,得记清每个地址,还得保护好东西不弄坏,真不容易。”

看到建筑工人,不妨说:“你看这栋楼,从平地到盖起来,需要好多人一起合作,他们得懂图纸、会计算,还得有耐心,这都是本事。”

当孩子从小就知道“每种工作都有它的难度和价值”,他会更懂得尊重,也会更清楚:

学习不是为了“鄙视谁”,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本事”。

第二,帮他“体验”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强调”苦

孩子背古诗觉得难,不妨和他一起编个小故事,把诗句变成画面;

孩子做数学题烦躁,不妨说“咱们来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孩子讨厌写作文,不妨带他观察小区的流浪猫,让他写写“小猫今天吃了什么,去哪里玩了”.

孩子会觉得“原来作文能记下来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学习的“苦”,往往藏在“被迫”和“无趣”里。

当我们帮孩子找到其中的乐趣,解出难题的成就感、读懂课文的共鸣感、学会新知识的兴奋感,他自然会愿意主动靠近。

第三,教他“接纳”生活的多元,而不是“恐惧”不同

告诉孩子:“将来你可以当医生、当老师,也可以开一家小书店、做一名厨师,只要是你喜欢的、能做好的,妈妈都为你开心。”

就像蒙台梭利说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这团火,是对生活的热情,是对未知的好奇,是无论身处哪种境遇,都能找到意义的能力。

当孩子知道“就算将来没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也能活得有滋有味”,他反而会更从容地面对学习.

因为他学的,是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不是别人吓出来的未来。

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听着“不学习就会怎样”长大的.

那种藏在心底的焦虑,其实是父母没说出口的“爱”。

但现在,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

不用恐惧当鞭子,而是用尊重当阳光,用理解当雨露,让孩子慢慢长出自己的根。

你小时候听过类似的话吗?

现在当了父母,又会怎么跟孩子聊“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别再拿“扫大街”吓孩子了,比起恐吓未来,不如给娃这3种当下的力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