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父母以为的“3种节俭”行为,正在摧毁孩子的自尊,看看你有吗?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节俭”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老一辈人而言,他们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浪费可耻”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年轻人的消费观已悄悄发生了变化。

于是,在两代人思想碰撞下,老人瞧不上年轻人大手大脚,年轻人则看不上老人的抠抠搜搜。

看到一篇帖子,一位妈妈带孩子来北京天坛打卡,因质疑“一个普通的雪糕到底为什么敢卖28块?”引起了围观。

据了解,这位妈妈趁暑假带孩子来北京玩,到北京后发现消费比老家贵了不少,为了省钱就带着孩子吃了好几顿泡面,去的也都是一些免费或票价很低的景点。

儿子对妈妈抠抠搜搜的行为异常反感。孩子认为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北京那些出名的景点怎么能不逛呢?即便不逛,那吃个文创雪糕不过分吧?

谁知妈妈听到雪糕28块一个时,直接当场就炸毛了。

孩子觉得,那个追着问“一个雪糕怎么这么贵?不能便宜点吗?”的妈妈有点丢人。如果真的家里条件不允许,为什么要带他来北京,在家附近玩玩也可以,纯属没苦硬吃!

而妈妈则认为:孩子太不懂感恩了,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能带他来首都看看,已经比其他家长好很多了!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母子俩似乎都没有错。

在儿子看来:条件不好可以在家周边玩,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找罪受;

而妈妈则觉得,自己倾尽全力想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又何错之有呢?

虽然不否认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对儿子的爱更是让人感动,但这次我想站儿子。

节俭本是美德,但当它演变成对孩子需求的漠视和否定,引以为傲的“会过日子”,就会在孩子骨子里刻下深深的自卑烙印。

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父母举着勤俭节约的大旗,却不知自己的行为正把孩子推向自卑的深渊。比如下面4种行为:

1

消费欲望成了原罪:被羞辱的童年渴望

身边不少家长听到孩子想买东西,就会直接一盆冷水迎面泼来:

“你怎么那么爱乱花钱?”

“这东西有什么用?浪费钱!”

“整天就要这要那,我开银行的吗?”

这样的场景不在少数。在家长们看来,孩子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花起来肆无忌惮,因此父母们反复打压孩子的消费需求,殊不知这种伤害对孩子而言是长久的。

研究发现:当孩子的消费欲望被反复污名化,他们会将“想要”与“羞耻”划上等号。

2024年《中国青少年自尊发展报告》揭示:经常因消费需求被斥责的孩子,青春期自尊水平比同龄人低42%,这种创伤甚至超过经济贫困本身的影响。

前几天看到一个孩子诉说自己的无奈:

这个男孩是个科幻迷,但家长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所以很少给他买这方面的书籍。为了心爱的《三体》,小男孩省下3个月的早餐钱,好不容易买了一套梦中情书。

然而没多久父亲就发现了,不仅当众撕了书还斥责:“饭都吃不起还装文化人!”

孩子说那天夜里,自己抱着垃圾桶绝望到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心中唯一的念头只有:我连一套自己喜欢的书都拥有不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知道吗?孩子们每一个“我想买”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他的兴趣、社交需求,乃至归属感。扼杀欲望不会教会节俭,只会让孩子认定自己不配拥有美好。

我们提倡的“节俭”从来都不是无脑打压,而是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花钱。

2

双标消费:破碎的自我价值感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些家长真的很“双标”:

孩子想学唱歌,他们会说:“你五音不全,还想唱歌?”

孩子想学画画,他们会说:“你看画画挣钱的人有几个?学它干啥?”

孩子想报个体能课,他们会说:“这东西还要报课?你没听说去外面多跑几圈不就行了?”

但转头大几万的英语课说报就报,即便孩子觉得“自己的英语还可以,没必要花这钱”。但父母就觉得,你必须要报!

甚至有时到了假期,为了发好看的朋友圈,各种旅行团也是说报就报。但孩子不想去,就会被说“不合群,不积极参加家庭活动!”

你说父母没钱吧,他们能花大几万只为出去玩一趟;你说他有钱吧,孩子喜欢的兴趣爱好,他们却总抠抠搜搜。这种割裂的消费观,正在无数家庭制造着灾难。

父母的双标,只会让孩子怀疑:是不是我想做的事都是错的?我这个人生来就只会乱花钱?我是不是不配父母为我花钱?

双标消费带给孩子的,除了破碎的自我价值感,还会让孩子产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

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极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3

凑合不是节俭:是低配人生的魔咒

前段时间有个词特别火,叫“配得感”。不少网友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什么叫“配得感”:

有人说:

小时候和父母逛街,想吃个雪糕,妈妈总说:“吃那玩意干啥,浪费钱,回家喝水!”;

看上个漂亮的书包想买,妈妈说“你去年的书包还没坏,买什么买,凑合凑合得了?”

长大后,出门和朋友一起逛街,别人点了个38块的咖啡,自己抹不下面子也跟着点了一杯,但回家后总觉得不应该,自己不配这么花钱!

看到过一位心理咨询师讲的案例。一次他去给高中的学生做心理辅导,有位叫小雅的孩子让他记忆深刻。

高二的小雅成绩优异,但性格有些懦弱。咨询师注意到她衣服有些破旧,袖口磨破发黑,以为家里条件不好。

小雅的班主任却告诉咨询师,小雅家里条件其实不错,但她妈妈坚信“好学生不该讲究穿着,凑合能穿就行了”,于是小雅总会穿着堂姐的旧衣服。

不出所料,那次评估出来,小雅的自尊分数比同龄人低47%。

你看,家长的凑合,不会让孩子学会节俭,反而会让大脑产生“自我降级”机制,潜意识里给自己设置一个“我不配”的暗示。

4

节俭教育的真谛:在限制中创造丰盈

真的很想告诉那些过度节俭的家长,真正的节俭不是无视孩子的需求,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培养有趣的灵魂。

福建一位菜贩妈妈用收摊后的残损菜叶教女儿制作拼贴画,作品斩获国际环保艺术奖;

北京胡同里的修车师傅将废弃轴承改造成星空投影仪,让孩子懂得破铜烂铁也能照亮梦想。

当孩子眼巴巴望着橱窗里的玩具,请不要用“乱花钱”扼杀光芒。

蹲下来打开梦想手册:“我们现在画下它,等你用三次晨读打卡兑换。” 那些被温柔以待的童年渴望,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星火。

最高级的节俭教育,是让孩子在有限的土壤里,长出不卑不亢的灵魂。

你说对吗?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父母以为的“3种节俭”行为,正在摧毁孩子的自尊,看看你有吗?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