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许久不见的初中同学老张吃饭。
一见面,我就发现他老了不少。
听我问起,他苦涩地开口,说:“我闺女……算是废了啊。”
他女儿小娅,今年上初二,也曾是外人眼里的“别人家孩子”,文静听话,成绩优异。
可如今呢?
书桌上堆满化妆品,描眉画眼像个“小妖精”;
成绩断崖式下跌,学着网上的视频在考卷上用龙飞凤舞地字体写着“中式教育去死”;
最要命的是,小娅近来还总和几个染黄毛、叼烟卷的校外混混在一起。
为此,老张强行没收了她的手机,每天亲自送她上学,结果小娅直接逃课玩起了离家出走,住进了“黄毛”家里,吓得老两口报了警。
说到这里,老张的眼圈红了:“我就是想不通,供她吃穿,让她上最好的学校,怎么就……”
我默默听着,眼前却闪过许多碎片:
老张是个典型的“老派父亲”,事业小成,在家却像尊不苟言笑的门神。
每天回家往沙发一陷,手机就是他的全世界。张嫂忙里忙外,他连眼皮都懒得抬。
小娅练琴错个音,他能吼得整栋楼声控灯全亮;考了99分,他第一句永远是“那一分扣哪了?”
记得有回聚会,小娅懂事地给大家分水果,不小心掉了一块。老张脸一沉:“笨手笨脚!这点事都做不好!”
小姑娘当时就红了眼圈,默默缩回角落。
那眼神,不是委屈,是种冰冷的麻木。
看得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样的高压统治,等孩子翅膀硬了,怕是要出大事。
果然,青春期像一颗延时炸弹。
老张那套“我是你爹你就得听”的旧船票,登不上女儿叛逆的新客船。
老张越是想用雷霆手段把她“扳正”,小娅越是朝着他恐惧的方向狂奔而去。
生活中,我见过不少老张这样的父亲,总是以管理者、监视者还有统治者自居,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但其实,没有“突然”废掉的孩子,只有一直在“犯错”却不自知的父母。
如果能够读懂以下这5个“父女定律”,积极改变自己,那么很多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和老张这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性格不同,同学老王是另一个极端:每天做饭、打扫、接送孩子上学。
老张曾不屑一顾地评价道:
“老王真是标准的‘小男人’,伺候娘俩跟伺候祖宗似的。
这么搞,老婆迟早蹬鼻子上脸,闺女以后也指定是个围着锅台转的命,没出息!”
但事实上,老王的女儿朵朵从小就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一面:
上小学时就自己洗衣服,到了初中,已经能周末独自坐公交车去图书馆了。
如今,刚上大一的她就主动申请去了西部支教。
朋友圈里,朵朵晒出了和村里孩子的合照,并配文:“爸爸说,双手能创造价值的人,走到哪都有光。”
解读: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那些爸爸妈妈共同分担家务的家庭里,女儿们通常更有“野心”,更不容易被性别束缚,在择业时,更有勇气挑战军官、CEO等传统男性职业。
而爸爸从不做家务的家庭,女儿们则更容易产生男女不平等的潜意识。
爸爸的拖把和围裙,从不是“没出息”的标签,而是给女儿的性别平等课。
同时,也为女儿种下了一颗宝贵的种子:
家务是生活的拼图而非女性的枷锁,那双能洗净碗筷的双手,也能托举起自己选择的人生。
几年前,老张的女儿小娅曾跟我女儿可乐在同一个钢琴老师那学琴。
有段时间,两个小姑娘经常凑在一起玩。
有一回,小娅突然说:“可乐知道吗?我真的好羡慕你啊。”
可乐不理解,问她:“为什么呀?明明你们家房子又大又漂亮,你爸爸的车也很高级……”
小娅打断了她,说:“因为你有一个好爸爸。”
原来,上次孩子爸爸接可乐放学,正好小娅也在。
路过一家炸鸡店时,可乐不自觉咽了一下口水,孩子爸爸立刻表示:
“报告长官,小人夜观星象,掐指一算,发现今天正适合吃炸鸡。”
说罢,三个人便嘻嘻哈哈进了店。
吃饭的过程中,孩子爸爸还在不停地讲段子,笑得可乐呛了口饮料,气泡都从鼻子里冒了出来。
还有一回,可乐数学考砸了,红着眼圈掏出试卷,孩子爸爸佯装倒地:
“哎呀我被这分数砸晕了,需要可乐医生给我做人工呼吸,啊不,讲道错题就行。”
小娅说,自己的爸爸就从来不会这样。
吃饭时,别说笑了,他甚至不允许小娅说话;
考砸了,他也只会大吼大叫,让小娅下次别回家了。
听了这些,我才明白,为什么小娅小小年纪却总是皱着眉头,一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模样。
解读:
父亲对待女儿的方式,铺就了女儿性格塑造的土壤。
就像作家汪曾祺说的:“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而当爸爸学会把日子过成了“脱口秀”,女儿便自动订阅了“终身幸福会员”。
毕竟,那些能把日子过成段子的父亲,早给女儿藏好了一辈子的快乐密码:笑一笑,世界就亮了。
之前,和女儿一起看《最强大脑》时,她迷上了评委“Dr魏”魏坤琳。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正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有段时间,魏坤琳的女儿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是郁郁寡欢。
作为父亲,魏坤琳固然着急。
但同时,他认为孩子的性格和能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
所以,每当女儿考试失利,垂头丧气回到家时,他的第一反应从来不是责备和批评,而是和颜悦色地安慰女儿。
等女儿状态好一些后,再跟她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女儿找到知识的漏洞。
就这样,女儿不再有畏难情绪,也不惧怕失败,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整个人也变得自信松弛了许多。
解读:
《爸爸是座山》的作者梅格·米克写道:
“父亲比其他任何人对奠定女儿的人生轨迹都重要的多,是女儿一生中真正的‘靠山’”。
在我看来,所谓靠山,不是给女儿挡住所有风雨,而是让她们敢淋着雨继续出发。
所以,那些松弛的姑娘,背后多半站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爹。
用温和、包容、支持给女儿托底,让她敢在被打倒后重新起身,敢相信“就算搞砸了,也有爸爸陪在我身边”。
上次跟老张吃饭,吃到后来,他恳求我:
“你能不能去跟我女儿讲讲道理?我好话赖话都说尽了,可她一句也听不进去。你是搞教育的,肯定比我会说话……”
听到这里,我不赞同地摇了摇头,给他讲了《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的故事。
和老张一样,金惟纯曾经也是一个爱讲道理的父亲。
可每一回,女儿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敷衍他两句。
直到有一次,飞机延误,父女俩坐着聊天,这一回,无论女儿说什么,金惟纯都没有反驳她,也没有板起脸来讲大道理,而是默默倾听。
没想到,女儿对他的态度反而亲近了不少。
后来,两个人更是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金惟纯感叹道:“亲密关系一直是我人生的大功课,其中一个过不去的关卡,就是我太爱讲道理了。”
解读:
生活中,不少爸爸总是一不小心把家变成了辩论赛,以为道理讲透了,孩子就该懂事了。
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姑娘要的哪里是答案啊?
她想要的,不过是哭的时候有人递过一张柔软的纸巾,说“爸爸知道你委屈了”;
是迷茫时有人摸摸头,说“孩子,你慢慢来”;
是哪怕连她自己都觉得“我是不是小题大做,太敏感了”,也能有人蹲下来,认真接住她的小情绪。
亲子关系中,比所有大道理都管用的,是让她知道:
我只想赢得你,而非赢了你。
老张在派出所见到离家出走的女儿时,她正蹲在地上给一个黄毛少年系鞋带,左手小臂上的红印像道新鲜的巴掌印。
警察说,小娅从超市偷了条烟,被抓时还护着那男生:“是我自愿的,不关他的事。”
老张扬起巴掌想打人,最后却只是无力地捂住了自己的脸。
他想不通,自己百般疼爱的女儿,为什么这么不懂得自珍自爱?
可没想到,女儿却突然拽着他的手,大喊道:“打啊!你有本事打下去啊!就像以前打我妈那样……”
老张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粗鲁和暴力,伤害的不仅仅是妻子,更是女儿。
解读:
父亲对妻子的态度,藏着女儿自爱的密码。
心理学上的“镜像神经元”理论早已证明:孩子会无意识复制父母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女儿,会把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内化为“我值得被怎样对待”的标尺。
若父亲总对妻子冷嘲热讽、颐指气使,女儿会在潜意识里认定:
被轻视是常态,被怠慢是本分。
但如果父亲能够记得妻子的喜好,在意她的情绪,在她疲惫时搭把手,女儿就会从这些细节里读懂:
人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我的边界该被守护,我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人。
而这种“我配得”的信念,便是自爱的核心。
记得曾经看过一段话:
“养女儿,就像种一盆稀世名花。
小心翼翼,百般呵护,晴天怕她晒,雨天怕她淋,夏畏酷暑,冬畏严寒,操碎了心,盼酸了眼,才好不容易等到一朝花开、惊艳四座。”
是啊,我们的女孩天生就是要更加敏感、早熟、心思细腻。
同时,也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这就要求父母,特别是父亲,给予她们更多的爱与关注。
请记得:
你的勤劳,是她走向独立的基石;
你的幽默,是帮她把委屈酿成糖的魔法;
你的情绪稳定,是她面对世界的定海神针;
你的共情,是接住她所有细碎情绪的海绵;
你对妻子的尊重,则是教她“我值得被好好对待”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