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小区里看见个妈妈,蹲在地上给孩子系鞋带,嘴里念叨着 “慢点跑啊,别摔着”。
等孩子一跑开,她又跟在后面喊 “别碰那个栏杆,脏!”
孩子回头做个鬼脸,她立马追上去,把孩子护在怀里。
旁边有人跟她搭话,说 “你这孩子看得也太金贵了”。
她叹口气,“没办法啊,又想让他撒欢儿玩,又怕他磕着碰着;想让他懂规矩,又舍不得真管他。”
这话是不是听着特耳熟?
当了父母的人,好像都在这种拉扯里过日子。
一边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塞给孩子,一边又知道不能让他无法无天。
就像手里攥着根风筝线,松了怕飞远,紧了又怕拽断。
说到底,就是疼孩子和管孩子这两件事,怎么捏合到一块儿才合适。
先说说疼
你可能也听过八百年前那个残忍的实验。
中世纪的皇帝弗里德里克二世,突发奇想:
要是让一群婴儿从出生就只给吃喝,不抱不哄不说话,他们会自己长出一种 “原始语言” 吗?
他找了 50 个婴儿,让奶妈只负责喂奶洗澡,不准有任何亲昵举动,连眼神交流都不行。
结果呢?
没等研究出什么语言,这 50 个孩子全死了。
那时候的人不懂什么心理学,只觉得这事儿邪门。
现在我们才明白,孩子要活下去,光有奶水不够,还得有拥抱,有眼神,有大人嘴里哼的不成调的儿歌。
前阵子看个纪录片,孤儿院的孩子明明吃得饱穿得暖,可就是长得慢,眼神怯怯的。
后来志愿者每天抱他们半小时,跟他们说说话,没过多久,孩子们脸上就有笑模样了。
你看,疼孩子这事儿,根本不是买多贵的玩具,报多好的兴趣班。
就是你蹲下来听他说那些天马行空的废话,是他摔疼了先抱起来揉揉,是晚上睡觉前那几句 “妈妈在”。
可反过来呢?疼得太没边儿,也会出问题。
有个朋友,她儿子都上小学了,每天早上还得她喂早饭。
孩子说 “妈妈我要吃薯片”,她就往书包里塞;
孩子说 “这个作业我不想写”,她就自己替孩子抄。
有次学校组织春游,别的小朋友都自己背书包,就她儿子空着手,她跟在后面拎着水壶零食。
老师跟她聊,说该让孩子自己动手了。
她眼圈一红,“我就这一个儿子,舍不得他累着啊。”
结果呢?
这孩子在班里没朋友,谁碰他一下就哭着喊妈妈;
老师布置点任务,他第一反应就是 “我不会,你帮我”。
你以为是疼他,其实是把他圈在了一个小笼子里。
他没机会学怎么跟人相处,没机会知道 “想要什么得自己争取”,更没机会明白 “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
就像温室里的花,看着水灵,一挪到外面,风一吹就蔫了。
再说说管
有回在超市,看见个小男孩把货架上的果冻扒拉了一地。
他妈妈跟在后面捡,嘴里说 “祖宗哎,别闹了行不行”。
孩子不但不听,还伸手去拧旁边的可乐瓶。
这时候他爸爸走过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跟你说多少遍了!手欠是不是!再闹我打死你!”
孩子吓得哇地哭了,他妈妈赶紧把孩子搂过来,“不哭不哭,爸爸坏。”
转头又跟老公吵:“你就不能好好说吗?吓着孩子了!”
你看,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缩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可这红脸白脸要是没配合好,就成了互相拆台。
爸爸说 “不许吃糖”,妈妈偷偷塞一块;
妈妈说 “晚上九点必须睡觉”,爸爸说 “今天周末,再玩会儿”。
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找谁能讨到便宜,知道什么规矩是可以打破的。
时间长了,谁的话他都不当回事。
更麻烦的是,这种家里出来的孩子,往往特别会察言观色,也特别会钻空子。
他知道怎么挑动爸妈的矛盾,怎么用哭闹逼大人让步。
等到了青春期,爸妈想管的时候,才发现手里的缰绳早就松了。
那不管行不行?
肯定不行。
就像小树长歪了,你不趁它嫩的时候扶一把,等长粗了,想掰都掰不过来了。
但管也得有章法。
不是孩子一犯错就劈头盖脸一顿骂,也不是定了规矩自己先打破。
有个邻居妈妈,管儿子就特有意思。
孩子吃饭挑食,她不劝也不骂,就把碗收了。
孩子饿了找零食,她笑眯眯地说:“刚才吃饭的时候不吃,现在没东西啦,等晚饭吧。”
就这么试了两回,孩子再也不敢挑食了。
你看,这就是管的智慧。
不用发脾气,不用讲大道理,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什么都管用。
平衡点在哪儿?
其实特简单:疼的时候全心全意,管的时候清清楚楚。
孩子摔疼了,你抱着他揉一揉,说 “妈妈知道你疼”,这是疼;
但告诉他 “下次跑慢点,看清楚路”,这是管。
孩子玩具被抢了哭鼻子,你搂着他说 “妈妈知道你委屈”,这是疼;
但教他 “你可以跟小朋友说‘这是我的,我玩完再给你’”,这是管。
疼是告诉他 “不管发生什么,爸妈都爱你”;
管是告诉他 “这世界有它的规矩,你得学会遵守”。
就像给孩子搭积木,疼爱是地基,得打得牢;
规矩是框架,得立得稳。少了地基,楼会塌;
没了框架,楼会歪。
我同事说得特别好:“我儿子犯了错,我该批评批评,该罚站罚站。
但罚完了我一定会抱抱他,告诉他‘妈妈批评你,是因为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但妈妈永远爱你’。”
你看,这就是平衡。
孩子知道边界在哪儿,也知道爱在哪儿。
不用怕孩子觉得你严厉,也不用怕孩子嫌你唠叨。
他心里其实分得清,哪些是为他好,哪些是真的爱。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你得浇水施肥,也得除草打药。
少了哪一样,都长不出好收成。
别总纠结 “是不是太严了”“是不是太惯了”。
有时候松一点,有时候紧一点,慢慢就找到那个舒服的度了。
毕竟,我们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只要心里装着孩子,手里握着分寸,就差不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