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学后,一位妈妈急匆匆地来找我谈话。
“老师,我每天都在夸奖孩子,可他为什么还是没有自信?”
这位妈妈的困惑,其实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声。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班主任,我见过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赞美方式:有的孩子听到表扬会越来越自信,有的却变得依赖外部评价,还有的干脆对赞美无动于衷。
赞美就像水和阳光,方式不对,不仅不会让花朵绽放,反而可能会浇灭孩子内心的火苗。
今天,我想和各位家长分享我这些年的观察:那些懂得”赞美艺术”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十年后往往更容易成功。这背后的秘密,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以下三种赞美方式。
第一种:赞美努力过程,而非天赋结果
“你真聪明!” “你太有天赋了!”
这样的赞美语句,在我们的育儿环境中随处可见。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类赞美其实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危险的悬崖?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被频繁赞美聪明或天赋时,他们反而更容易在遇到挫折时放弃。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会证明自己”不够聪明”。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班上的小明。他数学很好,父母和亲戚都夸他”数学天才”。可是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他居然开始逃避数学,说自己”不适合学数学”。
真正有价值的赞美,不是对结果的欣赏,而是对过程的肯定。
当孩子完成作业时,与其说”你真聪明,这么快就做完了”,不如说: “我看到你专注解题的样子真棒!” “你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想了多种方法,这种态度真让我佩服!”
这样的赞美让孩子明白: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失败不可怕,放弃才可怕。
多年后回头看,那些习惯于为努力而战的孩子,往往比那些仅仅依靠”天赋”的孩子走得更远。
第二种:具体描述,而非空洞评价
“真棒!” “做得好!”
这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话,简单方便。
但这样的赞美就像是速食面,吃下去后很快就会饿。
我班上有个女孩小芳,画画很有天分。她妈妈每次看到她的画作都会说”真漂亮”,但小芳却越来越不爱画画了。
直到有一天,我对小芳说:”我特别喜欢你画的这片云,用了不同深浅的蓝色,让人感觉它真的在天空中飘动。”
小芳的眼睛亮了。从那以后,她画画的热情重新被点燃。
具体描述的赞美就像一面镜子,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当孩子收拾好玩具时,不妨这样说: “你把积木按大小分类放好了,让房间变得既整洁又漂亮,真是太有条理了!”
当孩子帮助弟弟妹妹时,可以说: “我看到你主动帮弟弟穿鞋,还很耐心地教他系鞋带,你的关心让弟弟感到很温暖。”
具体的赞美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这种能力认知会成为他们未来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第三种:赞美品格特质,培养长期价值观
在教育的长河中,成绩只是浮在表面的浪花,而品格则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深层水流。
很多家长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分数上,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品格培养。
记得班上有个男孩小强,学习成绩一般,但特别乐于助人。有次班级活动后,他主动留下来帮忙清理教室,还安慰了一个因为表现不好而难过的同学。
放学时,我对他说:”小强,你今天的行为展现了责任感和同理心,这两种品质比任何一次考试的高分都珍贵。”
从那以后,小强虽然成绩没有突飞猛进,但他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却在班级中越来越突出。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家公司的团队负责人,经常回来感谢当年对他品格的肯定。
赞美品格,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棵可以陪伴终身的大树。
当孩子坚持完成困难任务时,你可以说: “你的坚持让我感动,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会帮助你克服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时: “你愿意和朋友分享你喜欢的玩具,这种慷慨的品格真的很难得。”
十年后回首,那些在小时候就培养了良好品格的孩子,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把赞美变成孩子的内在力量
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以上三种赞美方式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都在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力,而不是依赖外部评价。
最好的赞美不是给孩子贴金,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金子。
作为班主任,我能清楚地看到:那些习惯了被正确方式赞美的孩子,往往更加独立、自信、有韧性。
十年后,当他们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时,不会总是回头寻求别人的认可,而是能够依靠内心的声音做出判断和选择。
这种内在力量,远比任何外在成就更重要。
今天晚上,当你的孩子回到家,不妨尝试用这三种方式去赞美他们:关注努力过程、具体描述行为、肯定品格特质。
相信我,这样的赞美虽然需要多花一点心思,但播下的种子,将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而这,不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心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