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咱们是不是很熟悉孩子穿反鞋子,家长看到后要立刻强行纠正孩子在沙发上斜躺着或趴在床上看书,家长看到后反复念叨:“注意姿势!别躺着看,伤眼睛!”甚至直接要求孩子回书桌坐好孩子吃饭时不慎掉了一些米饭在桌上家长立刻指责道:“怎么这么邋遢!吃饭都吃的到处都是,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为你好”的瞬间,像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孩子的生长。
过度关注孩子的小事 正在偷走孩子的成长力量
有一个词,叫“关心则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管得太多,就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孩子了。越在意,就越想管;管得越多,心里的弦就绷得越紧。最后,孩子嫌你唠叨,你嫌孩子不听话,大家都累。更可怕的是当你忍不住自己上手,帮孩子把这些“小事”都做了,孩子非但不会感激,反而会觉得:“反正我爸妈会管,我不用操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特别到了青春期,这种过度的关心,就会变成孩子最想挣脱的“束缚”。
你可能会说:“我不管,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其实,我们不是不管,而是要换一种方式。可以用提醒,甚至可以提要求,但千万别把你的脾气当成教育的武器,那只会消耗孩子对你的信任,让他们因为害怕而听话,而不是因为认同而改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是非常辛苦。但 我们并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
养育的智慧: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
不是让你当甩手掌柜啥都不管而是要学会“抓大放小”在原则和自由之间找到那个舒服的平衡点。分清大事小事,设立红绿灯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大事还是小事?通常用红绿灯原则来判断“红灯区”就是【零容忍】就比如说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可以大马路上乱跑,玩耍;不可以暴力打人或伤害他人;外出骑车必须戴好头盔或系好安全带;这些事必须坚持底线,及时引导!“黄灯区”就是【协商弹性】可以协商的沟通 de比如说写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安排、整理玩具收拾自己的书桌的安排。如果孩子写作业拖拉,别着急地发火,他是不是遇到难题了,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涉及一些重要但不至于现在立刻马上就得做的事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沟通和讨论,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绿灯区”就是【自由探索】这是无关对错的小事,可以放手比如说孩子今天穿的衣服颜色不搭,鞋子穿反了这些事情只要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咱就睁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松弛育儿:把教育还给孩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松弛育儿”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允许孩子不完美,也允许自己在育儿中“偷懒”。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正孩子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被释放的能量,就会变成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自己最原始的接纳。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们成为完整的自己。
养孩子没有完美答案。别用“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成长,也别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抓那20%的底线,放那80%的琐事,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拉得太紧容易断,放得太松又会丢。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允许孩子在边界内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