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家里“鸡飞狗跳”?也许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在配合你的需求!
01 暑假的亲子“战场”
每年暑假,很多家庭的日常都变成了:
父母一句“你到底要玩到几点啊?”
孩子一句“催什么催!”
几轮下来,家里氛围像拉响了警报——鸡飞狗跳,彼此“相看两厌”。
北京的刘女士抱怨:“别人家孩子能按时吃饭睡觉,我家一放假就失控。”
哈尔滨的孔女士更是气得直说:“不吼不打不老实。”
其实,暑假不过是把平时的亲子模式“放大”了——如果平时沟通就有漏洞,朝夕相处只会让矛盾更集中地爆发出来。
02 “不听话”背后的心理游戏
心理学里有个现象,叫投射。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不想体验的那一部分丢给别人,或者把自己渴望的感受借别人来实现。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说“希望孩子独立”,但生活中事事代劳,孩子稍一动手,就忍不住插手帮忙。
为什么?
因为在潜意识里,“被需要”能让他们确认自己的价值。
孩子一旦真的独立,他们反而会觉得空落落。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捕捉到这种隐秘的需求,配合着“演”下去——做得不够好,让父母继续安心做拯救者。
于是,“不听话”“依赖”“磨蹭”这些我们眼中的毛病,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在配合我们表演。
03 父母的另一种投射——延伸
还有一种投射叫延伸,就是把自己过往的感受套到孩子身上。
一位爸爸,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穿过好球鞋,如今每年都给儿子买最新款。
可儿子真正想要的,是爸爸多陪他踢球。
爸爸却很委屈:“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
他没意识到,那双鞋满足的,其实是他自己的童年缺憾,而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
暑假里,这种延伸投射更常见:
小时候饿过,所以孩子说“饱了”也不信;
小时候没上过兴趣班,所以孩子说“不想上”也得硬报;
小时候缺陪伴,所以拼命给孩子安排活动,却忽略了孩子到底需不需要。
04 如果想要孩子“听得进去”
“听话”不等于“完全顺从”,更不是靠吼出来的。
心理学博士刘婧仪给了一个“三步法”:
先听孩子说 —— 听懂他的需求和感受,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再让孩子听你说 —— 温和、平等、不带批判,让他有兴趣听下去;
给建议,留选择 —— 在讨论中达成共识,让孩子有自主感。
同时,她还提出“三分之一原则”:
1/3 强指令:习惯、规则等必须遵守的事,没有商量余地;
1/3 给选择:提供选项,让孩子半自主决定;
1/3 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05 放下“被需要”的执念
父母过度规定孩子的生活,有时不只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让孩子完全听话,可以避免出错,也让自己更踏实。
可如果一直抓得很紧,孩子就很难学会应对困难,也无法建立自信。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说的:
“家长要静待花开,不要设定孩子一定要长成什么样。”
暑假里最好的礼物,不是多报几个班,也不是管到事无巨细,而是——
爱、关怀、陪伴,以及在需要的时候,愿意站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去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