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我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听到陈铭老师谈论教育话题。他提到,中国父母最容易陷入的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批评,看到孩子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无论孩子做什么,总是挑毛病,只盯着缺点,对优点却视而不见。
另一个极端是假大空的夸奖,比如“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优秀”等等。
1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叛逆、顶嘴、不听话,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种极端造成的。
你可能会疑惑,真的有这么严重吗?这不就是日常沟通的小事吗?怎么就成了极端?
2
别急,我们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如果你的另一半每天在你做事时各种挑剔,比如菜做咸了、碗没刷干净、衣服乱放,见到你就挑刺,你会是什么感受?我猜你连一上午都忍不了就会爆发。更何况孩子每天都在承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其实伤害很大的事情。
那夸奖呢?难道也不行吗?当然不能假大空。孩子小时候或许还能接受,但随着他们长大,会觉得你在敷衍,根本无法感受到你的真实认可。而且,空洞的夸奖并不能带来进步,反而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件事上。
批评不行,夸奖也不行,难道就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其实,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简单。不妨试试看。
3
有时候,唠叨确实很难避免,但你要明白,唠叨的背后其实是不相信孩子能做好。你总希望孩子按照你的节奏和方式去做事,而不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这样其实很让人崩溃。
我们只需要遵循“二八原则”就够了。也就是说,80%的问题属于自然后果,这部分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而我们只需要管剩下20%涉及逻辑后果的事情就可以了。
4
什么是自然后果?举个例子:你告诉孩子,这杯水很烫,别碰。如果孩子坚持要摸,你不用把杯子拿走,让他去摸。被烫了,他自然会收手。孩子被烫过一两次,下次你再端着冒着热气的东西,他就会主动躲远了。
像这种事,你就要学会闭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这比你唠叨一百遍都有效。
另一种需要家长干预的情况,就是“逻辑后果”。所谓逻辑后果,是指一件事的结果会影响到别人,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
还是以一杯水为例:如果水很烫,孩子自己被烫到了,这个后果由他自己承担;但如果他把水泼到别人身上,把别人烫伤了,这个后果就由别人来承担。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必须及时干预。如果家长不出手,孩子就容易变成“熊孩子”。
5
再来说说如何夸奖孩子。不要只停留在“你真棒”“你真优秀”这些空泛的表扬,而要具体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过程。比如,孩子完成作业后,你可以说:“你做完作业还仔细验算了一遍,真的很认真,这很好。”
6
最后想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既不是无休止的唠叨,也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真正的关注和理解。当你愿意闭上嘴,俯下身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才是亲子沟通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