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时总忍不住担心:怕他太老实,将来被人欺负;怕他没主见,遇事只会躲在后面;更怕他骨子里透着“窝囊”,连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不敢……其实,孩子的“底气”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藏在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里。不想养出唯唯诺诺的孩子,这几件事请一定要多做:
一、允许孩子“顶嘴”,哪怕他暂时“没理” “你怎么跟大人说话呢?”“我是你妈,我说的还能错?”
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顶嘴”,觉得这是“没规矩”,但其实,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孩子,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想法裹挟。孩子“顶嘴”时,别急着打断或批评。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先听他把话说完,哪怕他的理由在你看来很幼稚,哪怕他确实错了。等他说完,再慢慢讲你的想法:“妈妈知道你觉得委屈,不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想……”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会让孩子明白:我的想法有价值,我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他才不会因为怕“惹人生气”而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会在强权面前轻易妥协。二、允许孩子“拒绝”,别逼他“懂事”“把玩具给弟弟玩会儿怎么了?”“阿姨喜欢你,让她抱抱怎么还躲呢?”
我们总希望孩子大方、懂事,却忘了“学会拒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强迫孩子分享、逼他讨好别人,看似是在教他“合群”,实则是在告诉他:你的感受不重要,别人的需求比你更优先。孩子不想分享玩具时,别催他“大方点”,可以说:“等你玩够了,愿意分享再给别人好吗?”;他不想被亲戚抱时,别逼他“有礼貌”,可以替他解释:“孩子有点害羞,等他熟悉了就好啦。”让孩子知道“拒绝是权利”,他才会在长大后,勇敢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三、鼓励他“大声说话”,眼神别躲闪见过太多孩子:被大人问问题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哼;跟人说话时,头埋得低低的,眼神总往别处飘。不是他胆小,而是他没机会练习“自信地表达”。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多提醒他:“看着妈妈的眼睛说,妈妈听得更清楚啦。”带他出门遇到熟人,别急着替他打招呼,而是鼓励他:“跟叔叔说‘你好’,声音洪亮一点,叔叔会很高兴的。”哪怕他一开始说得磕磕巴巴,哪怕声音还是不大,也要使劲夸他:“这次比上次勇敢多啦!妈妈看到你努力看着叔叔的眼睛了,真棒!”
自信不是天生的,多给孩子“被看见、被肯定”的机会,他才会慢慢敢说话、敢抬头、敢直面别人的目光。四、孩子犯错时,少点“指责”,多点“兜底” “你怎么这么不长记性?”“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听!”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但这些话像小刀子,会一点点割掉孩子的自信。他会觉得:“我总是做错事,我是不是很糟糕?”久而久之,做事只会越来越畏缩,怕出错、怕被骂,连尝试的勇气都没了。其实,孩子犯错时,最需要的不是“教训”,而是“被理解”。比如他打翻了牛奶,可以先帮他收拾,再笑着说:“下次拿杯子记得抓稳哦,没关系,我们再倒一杯就好啦。”
少点指责,多点“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孩子才会知道: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这种“安全感”,会让他更敢尝试、更敢探索,骨子里透着“不怕输”的底气。养出一个有底气、有主见的孩子,从来不是让他“横着走”,而是让他懂得:我的感受值得被重视,我的想法可以被表达,哪怕遇到困难,我也有勇气面对。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尊重与鼓励,才是孩子长大后,对抗世界的“硬气”来源。从今天起,试着多做这几件事吧——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勇敢、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