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学会“礼”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接触到了《论语》,以前觉得这些之乎者也的古代文化离我很遥远,也听到很多身边的人会评判儒家思想。

随着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越学习越有感觉,越了解越喜欢。有了这些年在心理学上的积累,和在工作生活上的经历,对论语的理解也越发有感触。尤其是结合家庭教育,发现《论语》几乎对父母对孩子对老师的影响意义都是非凡的。

今天学习的是关于“礼”。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从学习《诗经》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这句话不仅是对儿代人的传承,更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一次深刻的启发。礼,家庭教育的基础工程。孔子所说的“礼”,或许不仅仅是指国家或社会的规定和礼仪、礼节、礼术,它还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孔子强调,“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这句话的核心是:真正的成长不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成为一个有礼之人。通过学习《诗经》,让孩子们学会“礼”,这样他们就能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仁德的人。《论语》中的“礼”并不只是字面的“礼”,而是对生命态度的深刻思考。

我个人的解读和联想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人,拥有完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人。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支持者和引导者/陪伴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各类学习的堆砌,分数的过度追求,排名的盲目攀比。真正的教育是要启迪孩子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经典,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培养自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无数位权威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近些年大量的宣讲感召,可内卷还一直存在,可以说氛围从未消减,(当然也有极少数父母通过个人的学习和觉察成长,终于清醒的退出这场巨型比赛)还有很多父母被卷的迷茫了,焦虑了,以为只有全力以赴把孩子的成绩搞上去,才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将来孩子长大了,才不会后悔。但可能我们过于专注与奔跑,而忽略了养育孩子的初心。

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想要孩子出生后长大的样子,是孩子还没上幼儿园之前,你满眼里都是爱,都是欣赏与赞许的眼神,为什么那个时候你的状态最松弛,孩子的眼里也最有光,脸上的笑容也最灿烂,因为那个时候你是带着父母爱的本能在“爱”,这个本能是——只要我的孩子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快快乐乐的,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孩子完全能接收到来自父母的这些期许,所以你们的情感是流动的,同频的,彼此的生命状态都是喜悦的!

多少父母的焦虑开始在幼小衔接,开始在学龄后,成绩优异的孩子背后也有焦虑的父母,成绩不够好的孩子背后也有焦虑的父母,这些焦虑传递给孩子的感觉是“我必须保持第一,否则我就不够好”如果我掉名次了,妈妈会失望”“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我一定要很努力”……“我不够好,我是差劲的,我是笨的,我是不被爱的,不被重视的,不受欢迎的…..”。

于是优秀的孩子发展出来的能力和信念是——学习好,习惯好,可以考高分,能够赢得他人认可,只要我学习好,就能够被欣赏被重视。

当这些孩子考不好,到了高年级掉了名次,他们会很失落,很难接受自己这样的状态,认为这样的自己就是不好的,差劲的,于是自我能量开始消耗的厉害,反而想学也学不好,因为内在的自我能量匹配不上去。

而那些看上去成就差的孩子发展出来的能力和信念是——我就是学不好,你们不要对我报有希望,你们的希望只会让我更有压力,但是如果你们真不对我保有希望我有同样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渴望被爱被重视,但我好像没有资格去争取这些,但是不被爱的感觉又真的太糟糕了,我对自己很失望,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信心和希望。

前者孩子的底层信念系统是不优秀,不配活。挣扎拧巴内耗的精神状态。

后者孩子的底层信念系统是我是迷茫的,我没有目标,我看不到希望,我不相信有人能帮我。

那么,养育一个孩子,教育一个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难道完全不帮助孩子追求学业上的进步,分数上的突破吗?当然要!但是我们得从“根儿上”慢慢来,起点要正确,方式方法要匹配得当,才能帮助孩子生发出他可以的潜能和力量。而不是脱离孩子成长的自然节奏,父母全凭自己的方法经验来一把抓,而且每一步都抓的很有控制欲!结果孩子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和感知,即便幸运的“成功”了!孩子成为了“别人期望的样子”,可是自己却不喜欢自己。

所以父母如何帮助孩子从内在去关注自己,继而去发展训练外在的言语行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家庭教育中能够去实践的“礼”。一个有意识的父母一定会留意教会孩子懂礼貌,有分寸,同时把握其中的“度”,不会和其他孩子攀比、竞争,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短时间还做得不够好而贬低指责呵斥,仅仅是帮助孩子发展一种能力和信念。一种尊重他人、尊重情形,在不同关系的交往中能够恰当适宜地相处之道的能力;一种即使面对高大权威厉害的人物,自己能够保持独立清爽稳定的自我确定,即使面对在某些方面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自己也能够有一种自在亲和安定的自我形象,这几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底色。

我想列举身边过去经历的一个场景来分享,或许家长朋友们看了会更加能理解我想传递分享的育儿理念。记得我刚转行家庭教育的第一年,有天上班刚路过楼下的幼儿园,看到一位妈妈正在训斥孩子,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宝贝,3岁的样子,哭得好伤心……我当时立刻停下来观察想要了解情况。当时围观了蛮多人,听到这位妈妈不停地批评孩子“说,今天你有没有错?看今天我们俩谁厉害,你不道歉,不说对不起,今天就别想离开这里!”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抽泣着,非常委屈非常伤心,我看着心都碎了,心疼得要命!这时候旁边有好心家长劝说“好嘞好嘞,孩子太小,讲几句行了,下次就知道了,这样把孩子搞伤心了,站好半天了,快送孩子去幼儿园吧。”这位妈妈没有听劝,继续批评“别以为有人帮你讲话,我就这么轻易放过你,孩子从小就是需要教育,今天你就是做错了,不讲对不起就不行!”这时候孩子哭得已经泣不成声了,在原本委屈难过伤心的情绪里,还有很多的尴尬无奈和害怕,但这个小男孩这时候非常竭尽全力地磕磕绊绊地说了“对——对——不——不——起”,哎呀,我在旁边真的心疼坏了,好想过去抱抱这个孩子。这时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妈妈继续指责“声音大一点!早晨没吃饭啊,跟蚊子一样嗡嗡嗡谁能听得见!”

身为一位妈妈(那时我儿子才2岁),加上转行做的就是家庭教育,此刻实在受不了,我走到这位妈妈和孩子的中间位置,轻声对孩子说“宝贝,你好棒!好勇敢!阿姨听到了你一边哭得很伤心,一边说出了对不起,我们很多人都听到了”——小男孩依然在哭,我想或许他心里能感到一丝丝的安慰,都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善意的。

这位妈妈依然试图组织我“我没听见,再讲一遍,讲大一点!”不知道是哪个点对她有一些触动,这时候她的气势明显下来了很多,没有像之前那样盛气凌人了。我对她说“不早了,快送宝贝去幼儿园吧!”

(那时候还是刚学,连接感和灵感弱了点,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能对妈妈多说几句鼓励和看见的话,会不会更好一些。)

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不得而知。但能够从妈妈的言语当中听得出来,她是在教育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要能承担责任,要勇敢大声的说出对不起。可是妈妈的这番操作,会让孩子感知到一个怎样的自我呢?他会内化出一个对他人对环境对世界的看法呢?将来他会是一个怎样表达爱,感受爱的孩子呢?

当然,妈妈想要培养孩子的“礼”肯定是百分百对的!假如妈妈能够温和有爱,又能平静坚定的引导孩子一步步去做,比如抱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理解的语气和心态去说:“宝贝,刚刚你做错了一件事,妈妈认为你刚刚做的那个行为非常不合适,所以我希望此刻你能大声的清楚的说句对不起,然后下次可以这样这样去做。因为妈妈很在意我的孩子是懂礼貌的,并且能够知错就改。当然不小心犯错很正常,妈妈也时常犯错,比如做饭盐放多了啊,比如工作没有做好啊,只要我们不断改善就好了。”

大家可以想象下,这时候孩子又会对自我有着怎样的感知和塑造呢?他的内心世界会构建出对他人对世界怎样的一些信念和价值感呢?他会如何感知爱,表达爱呢?

教育,父母的责任之大,意义之重要,我想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们真正学会“礼”,感受“礼”,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仁德的人!

同时,这是一趟漫长的旅行,更是一场真正的自我修行之路。当我们带上敬畏和觉察之心,让教育回归本质,那么这一路我们和孩子的成长历程注定精彩无限!孩子无论哪个时刻回忆起来,也一定感到自豪无比,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充满无穷的意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学会“礼”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