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育儿日记:孩子在专心做事,老人总爱打断?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是家庭中最累心的矛盾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昨天,在后台看到一位读者妈妈的留言,瞬间让我看到了之前的自己,感同身受:

读者留言

“每次我儿子在自己认真玩的时候,我妈就会在附近拿些玩具什么的在那里说,啊,真好玩什么的来叫我儿子,我说了几百万次叫她不要这样打扰他自己玩,但老人家非不听,有什么办法可以指教一下

这个场景,是不是熟悉得让人想哭?我相信,手机屏幕前无数个家庭里,此刻正在上演着同样的“暗斗”。

我们在一旁心急如焚,深知孩子宝贵的专注力正在被一点点瓦解;而老人则满腔热情,觉得那是爱、是陪伴、是引导。

育儿先育己

📕 我是牦牛妈妈,一个陪孩子玩数学、记录育儿真相的妈妈

为什么我们“水火不容”?

这场拉锯战,本质上是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

我们这一代,信奉的是“科学育儿”。

我们知道,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那是在构建自己的思维宫殿,是在发展至关重要的专注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内在秩序感。

我们的信条是:“不打扰,是我最大的温柔。”

老人那一代,践行的是“情感育儿”。

他们的爱是外放的、热烈的。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互动、喂食、逗弄来确认“孩子需要我”,来表达“奶奶/姥姥多么爱你”。

他们的信条是:“不介入,那我的爱要放在哪里?”

所以,硬碰硬地讲道理,说“几百万次”也无效,因为我们和老人,根本不在一个沟通频道上。

与其“正面交锋”,不如“曲线救国”

改变一个几十年的习惯,需要的是智慧和策略,而不是指责。

这里有几个可执行的“柔和兵法”,供大家参考:

🌱 1.借力打力:让“权威”来说话

老人往往更相信医生、专家等“权威”的话。

妙招: 在带宝宝体检时,提前和医生“串通”好,让医生郑重地告知老人:

“孩子专心玩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打扰啊!这比背一首唐诗都重要,是以后上学能坐得住的关键!”

同样,在家庭群里转发一些权威育儿文章,用“专家说”来替代“我说”。

🌱 2. 创造隔离:划定“免打扰”特区

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一个缓冲带。

妙招:

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专注游戏角”,

并郑重宣布:“这个游戏垫就是宝宝的‘工作基地’,在这里,我们都要保持安静,让他专心‘工作’。”

同时,在孩子专注玩的时候,给老人找点别的事做:“妈,您来帮我剥个蒜吧?”或者“您上次做的那道菜怎么做的!”“您看看微信,我刚给你发了一个小视频”

🌱 3. 赋予重任:把“干扰者”变成“记录者”

把老人的参与感,从“打断”引向“观察”。

妙招:

这是最有效的一招!当孩子又在专注玩耍时,拉住想要上前的老人在一旁悄悄说:

“妈,您别过去,悄悄帮我看看他今天有没有新进步?”

或者直接把手机塞给她:“快,偷偷给他拍个视频,他这么认真的样子太可爱了,一定要记录下来!”

效果: 这一刻,老人的角色就从“干扰者”神奇地变成了“首席观察官”和“家庭摄影师”,既满足了他们参与的渴望,也保护了孩子的专注。

看见老人的爱,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说到底,我们需要看到老人行为背后那笨拙而汹涌的爱。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心态就会平和许多。

下一次,当你又想发作时,请先肯定她的初衷:“妈,我知道您太爱他了,想陪他玩。”

然后,在她偶尔忍住没有打扰时,给予最及时的肯定:

“妈,今天您做得真好,他一个人专注地玩了半个小时,以后学习肯定不用操心!这都有您的功劳!”

📌 写在最后: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是一场温柔的坚守。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斩断祖孙之间爱的链接,而是努力搭建一座更科学、更顺畅的沟通之桥。

然而,我必须坦诚,这座桥并非总能建成。就像我的亲身经历,在“喂饭”和“不打扰”这类原则性问题上,与婆婆沟通无数次也收效甚微。

那种“我们说破嘴,她依然背道而驰”的无力感,我深切地体会过。最终,我选择了让婆婆回老家,自己接手带孩子。

这个决定很艰难,但它源于一个最核心的底线: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父母不容妥协的首要责任。

所以,我想对正在经历同样困扰的你说:尽力沟通,是我们的本分;但设立底线,也是我们的权利。

如果“温柔的兵法”用尽,关系依然僵持,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安宁,那么由父母亲自来主导育儿,是一种更负责任的选择。

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要是孩子坚定的守护者,然后,努力成为与老人结盟的同行者。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育儿日记:孩子在专心做事,老人总爱打断?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是家庭中最累心的矛盾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