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过去的育儿方式
前面国庆假期,与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多,所以我发现了一些曾被忽略的问题再次出现。
经过几件事的反思和复盘,我猛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我们父母: 没能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引导。
无论是情绪管理、与他人积极沟通、勇敢表达自我,还是具体做事的步骤,孩子都需要我们耐心的示范和陪伴。
可过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状况。于是本能地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要么责怪孩子“不听话”,要么自己陷入情绪内耗。结果事情总是不了了之,下一次,又陷入同样的循环。
后来,我慢慢开始实践学到的育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事后不断反思,才终于有了一点“当妈妈”的样子。
尤其在情绪管理上,我的变化最明显。
我曾经是个一点就着的妈妈。事情一发生,立刻火冒三丈,吼叫声脱口而出。后来,我渐渐能压住火气,不再吼叫,却忍不住开启了“说教模式”。
我自以为抓住了教育的黄金时机,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希望孩子能“长记性”。可很多次,我都看到宸宸用力捂住耳朵,全身都在抗拒。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自己无比失望。那些我以为“为他好”的谆谆教诲,其实成了亲手破坏亲子关系的利器。
那时,我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是:“我一定要斗过他,一定要赢他。这样他才会怕我,才会听话。”
以前对宸宸说过最多的话:
“再这样,妈妈就走了!”
“不洗澡就别上床,自己在沙发睡!”
“这次课不去,以后所有的兴趣班都别再想了!”
吓唬、威胁、逼迫,是我最熟练的“武器”。我坚信,惩罚和教训是让宸宸最快成长的捷径。
可结果呢?透过宸宸的成长,我清晰地看到,这套我以为的“捷径”,其实是条弯路,甚至是一条下坡路。
我发现宸宸的性格变得有些胆小,容易害怕,眼神里少了些光芒和自信。
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原来我一直在用“驯兽”的方式,在对待一个需要引导的灵魂。
02|我曾陷入的三大育儿误区
1️⃣情绪处理:从“火山爆发”到“隐性攻击”
①过去: 事件发生 → 火冒三丈 → 冲孩子吼叫。
②后来: 事件发生 → 忍住不吼 → 开启冗长说教。
③结果: 孩子从害怕变为抗拒,甚至捂上耳朵,亲子沟通渠道被彻底堵塞。
2️⃣沟通方式:把“权力斗争”错当“教育良机”
我潜意识里把亲子互动看作一场“战争”,是为了要“赢过孩子”,让他因为害怕而听话。
·吓唬: 再这样,我就走了。
·威胁: 不洗澡就自己在沙发上睡。
·逼迫: 不去上课就再也不报班了。
3️⃣教育观念:误把“惩罚”是成长的捷径
我天真地以为,让孩子感到害怕,他就能“长记性”,从而更快地成长。但结果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孩子胆子变小,容易害怕,自信心不足。
03|我的觉醒与正在实践的3个转变
通过学习,我才明白,真正的教育力,源于父母的“内心平静”和“有效引导”。
转变1️⃣:从“纠正行为”到“连接情感”
以前是: 看见问题,立刻说教。
现在要: 看见问题,先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当孩子不高兴时,可以先问问: “你看起来很难过/生气,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当孩子感到被理解,他的心门才会向你打开。
在《倾听》一书中作者也讲到: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情感联结时才能够思考。
转变2️⃣:从“我要赢”到“我们一起赢”
以前是: 亲子权力斗争,必须有一方屈服。
现在要: 我们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共同面对问题。比如当孩子遇到问题是,我们可以说: “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更好?”,而不是批评、指责孩子一点小事情都做不好。
转变3️⃣:从“恐惧驱动”到“爱和理解驱动”
以前是: 让孩子“害怕”来促使他行动。
现在要: 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支持”来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自责,而是为了直面过去、实现成长。
我想告诉所有和我有过同样挣扎的父母:当我们放下“赢过孩子”的执念,才能真正学会“赢得孩子”的心。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