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一个考进国内名校的漂亮大二女生,你有什么优点?
她茫然地看着我,说“我好像没什么优点。
我妈说,我因为懒、不自律、侥幸,才进的普通985院校,并不是清华或复旦。”
孩子考到名校,妈妈依然传递着隐藏的思维“我不相信你。你身上有很多缺陷。”
长期的不满,堆积成了严重的心理负荷:极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表面上,教育目的达到了:好学校、好专业。
实际上,妈妈潜意识里是僵化的评价体系:以成绩为衡量指标,帮孩子达成所谓目标。
极度狭隘的思维,已经和悄然变革的时代需求,不能接轨了。
一个从美国一流学校毕业的新闻系硕士,回国想找份满意的工作。
得知薪水还没有国内大学同龄人高,他愤然吐槽:“凭什么?不公平。”
他像委屈的孩子说出“不公平”的时候,恰恰体现了思维的不成熟。
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来临,既往的人才选拔体系正在革新与颠覆。
因才适用,而不再是因光环是用。
即使是毕业于牛津、哈佛,如果没有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和动力,也有可能“泯然众人矣”。
但是同时,时代给予新一代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未来职业中,倡导生活美学的饮食、设计精致的旅行路线、教授时间管理、演讲等知识领域、成为职业潜水教练,都可以持久地精进、再精进。
这些探索的道路,比起二十年前一个职业一辈子,的确不够安逸。
但未来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已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学着去拥抱和迎接不确定性,就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