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一个我的故事。
从小到大,妈妈忙里忙外做家务的时候,我就变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在忙,我闲着,妈妈的脸色就会越来越不好看,就会开始唠叨,家里的气氛会莫名变得很压抑,妈妈的情绪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妈妈的唠叨和发火,每当妈妈忙的时候,我要么去搭把手,要么也找点事情做——反正不能闲着。
后来,结了婚,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妈妈那样。
我在忙家务,老公要是闲着,我心里就来气,憋了一肚子火总想找个机会发泄出来,为此两个人闹过不少摩擦。
当然,他做家务时,我也会找点事做,因为会隐隐地担心被唠叨,给脸色看。
结果,我渐渐发现,老公干活我闲着的时候,他的反应却和我不一样——即使我什么也不干,老公也没什么情绪,脸色照常,居然可以一边做饭一边唱歌,很享受的样子。
我暗暗吃惊:原来也可以这样?
为什么同样是做家务,我同样闲待着,妈妈和老公却是不同的反应呢?
开始自我成长后,我渐渐想明白了。
妈妈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几个弟妹,姥爷常年不在家,她就要帮姥姥撑起这个家。自己多出一分力,姥姥就少辛苦一点,所以养成了为家庭辛苦操劳的习惯。
虽然有时也想偷懒、轻松一些,但她不允许自己懒,别人忙、自己闲着就是罪恶。
想懒惰的欲望虽然被压抑下去,但始终存在。多年后,当她为自己的小家忙忙碌碌,看到女儿“游手好闲”时,她就把当年那个想偷懒的自己投射到女儿身上。
她对那个想偷懒的自己有多压抑和否定,对女儿就有多强烈的情绪——愤怒、抱怨和委屈。
相比之下,老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做家务是因为他想做,不想做的时候就先放一放。他允许自己有时会懒惰,允许偶尔的游手好闲。
所以,当我闲着时,他也觉得这是正常的,没有太多强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