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虽然讲的是方式方法,但究其原因,是父母和孩子相处时的心态要调整。
做家长的,很容易站在“挑刺”“管教”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这个立场直接决定了你和孩子是“对立角色”。说出来的话和做的事,一定是居高临下的判断和指责式教育。
其实,孩子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成人世界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还搞不清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也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对或错。
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认知还有限”这个前提,急着直奔“纠错”环节。于是彼此都用“情绪”对话和对抗,少了第一步的理解和连接。
“连接”这个环节无论孩子多大时,都需要去做,而且是第一步要做。连接的具体做法,可以用“共情“、”表扬“或”肯定“。
我们会有个错觉,感觉“单刀直入“指出问题,这样效率最高。但沟通上单刀直入的方法往往是最没效率和效果的。
你看,自然界里河流永远弯弯曲曲的奔向大海。为什么呢?因为要绕开那些高山和各种障碍啊。沟通的道理,也一样。绕开别人内心的“高山”,才是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否则只会激起彼此的情绪波澜,并且于事无补。
稍微总结一下,我自己和孩子沟通的几点经验:
1) 先看孩子的优点,并明确具体地指出来。这一步就是和孩子建立连接的过程。先沟,才能通。孩子才会打开心门,听进你后面的话。
2) 放下身段,蹲下来。这不仅是身高上,还有心态上。管教、批评、教育,这都是居高临下的状态。孩子感受到的其实只有压力,并无“营养”可言。 家长平等、平和的状态,可以帮助孩子平静情绪。
3) 孩子哭闹时,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和孩子对话。让孩子知道,你在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他。让孩子不但了解到错误的方法无法达到目的,还要明确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你不指出来,孩子真的不知道。这个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在情绪稳定的家长面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4) 孩子情绪转好后,再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帮助他回顾刚才发生的事情,启发孩子思考:以后怎样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有哪些做法可以解决问题?当然,基于孩子的认知限制,家长也可以直接启发提醒孩子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尝试。
这样,在陪伴中,教育目的也达到了,双方还建立了更紧密的亲子关系。一举多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