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艺术作品所发出的由衷感叹。
不可争议的是,孩子因为没有太多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想法最原始地展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就以绘画为例,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更是他们对世界所产生的独特的认识。
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孩子的涂鸦,父母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是在画画,并欣慰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不去过多关注孩子在画作中所要表达的想法。这样的做法其实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父母们应该理解到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
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其实是在多数父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连我们的教育系统也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不少父母在教育中重视让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地纠正他们,让孩子依照成人的想法去解读世界,其实,这种批评只会让孩子们自卑地以为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不愿去开拓思维和创造什么了。针对此种现象,不少“坏”父母们都非常不赞同,并且开始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进行限制或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