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对方的成长是沟通的基石
18岁的安德烈生活在德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小镇,是一名中学生,经常参加足球比赛,晚上会去酒吧喝酒,已经在考驾照,并计划秋天去意大利旅行。
可是他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他问妈妈:“妈妈,你十八岁知道什么?”
龙应台用坦诚的回忆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十八岁的龙应台生活在1970年台湾某个贫瘠的渔村,家里没有电视机,所以她不知道不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治自由……
她是一名穿着白衣黑裙苦啃书本的女生,在学校与家之间两点一线地来去,书包里装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
她所知道的世界是这样的:遭遇海啸时,渔村因为没排水系统而臭气熏天;人们在海岸线上焚烧废弃的电缆,产生的有毒气体,会让村落生出许多无脑的婴儿;阿婆会因为贫困把女儿卖到“菜店”……
这些在贫困中挣扎的日子,使龙应台缺少那种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却加深了她对弱者的理解和同情。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两代人——父母感慨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而孩子也反感父母做事老派、穿衣老土、思想固执,其实这都和成长经历有关。
亲子之间,了解了对方的成长经历,才能理解对方的做事方法。
这也许是龙应台在第一封家书中就写出自己18岁生活的根本原因。
不拿自己的经验去绑架孩子
19岁的安德烈失恋了。他暗恋的女孩并不知道他的感情,以为大家只是很好的朋友,在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男孩时,女孩恋爱了。
在第10封信中,烦恼的安德烈一边担心妈妈觉得自己是无病呻吟,一边询问:我应该照顾到她的情感,假装若无其事继续我们的“友谊”,还是只管我自己“疗伤”,跟她断掉?
对于自己等了19年的、关于儿子恋爱的问题,龙应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她说:“我一整天都在一种牵挂的情绪中……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
然而作为过来人,龙应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点,她只是分享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心得报告”:
“人生像条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个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