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看到著名心理专家李松蔚老师的一段话,太有共鸣了,我也很赞同。
李松蔚老师说:
今天心理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在鼓吹所有痛苦都应该被回避和解决。很多成人将孩子的痛苦、严肃放大化了,其实很多问题本身可能就不是问题——孩子只要不想上学,就去当地医院诊断是否是抑郁症。
我们其实可以想象,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只是他们不想上学,如此而已——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理解,即学校老师教得没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情绪,给上升到了一个要医学介入才能解决的难题。
我很担心在今天,心理学的传播反而把生活中很多的正常元素给妖魔化了。
02
我经常和学员讨论,孩子不上学,是否就是孩子的问题呢,而这个定义又是怎么来的,孩子除了上学外,其它方面是否还很好?
只要不提学习,不上学外,孩子吃喝玩乐社交都正常,那就没问题,只是不擅长学习,不适合学校的环境。
作为70后,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孩子不喜欢上学就称为厌学,有问题。
我小学的时候,班级四十个孩子,等小升初的时候,大约有10个同学已经辍学了。
家长怎么描述孩子不上学这件事呢,家长会描述,孩子不会念书,这孩子淘气贪玩就是不好好学习,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描述不上学,孩子有问题。
我们村里的父母更会自我安慰,我们姐妹在村里学习比较好,村里人会说,人家祖坟上都是有文化的,有会念书的根。我们家没念书的根。简单理解就是我孩子不是念书的料,也不怪孩子,基因问题。
03
我小学的时候,小升初要参加考试,考上的同学才能上初中,30多个同学,最后上初中的也就10个左右,剩下的20个同学都从此不再上学了。
那小学毕业同学去哪里,女同学去了村里的绣花厂,开始赚钱,男同学跟着父母干活,家里开豆腐坊的跟着做豆腐,卖菜的跟着卖菜,父母是木匠的学木匠,还有一些干农活出去打零工。
天阴下雨或者歇工的时候,男生去绣花厂和女生聊天,有些聊的比较投机开始谈恋爱,所以绣花厂基本也是谈恋爱场所。
有些男生比较木讷老实腼腆,但是父母还是鼓励去绣花厂,万一能够找个媳妇呢。
反倒是像我这种上学的,不给家里赚钱,还花家里钱,经常被村里人劝说父母,一个女孩子念那么多书有啥用,还不是出来嫁人。人家小学毕业就开始赚钱,父母很自豪,还很有优越感。
我大学毕业赚了钱之后,我妈才有点存在感,人们又说还是读书好。
当然用现代的眼光看,我们村里人很落后没文化狭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没有父母认为孩子不上学有问题,总是相信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能够结婚生子,反倒很放松,不焦虑。
现代社会,孩子不上学,没有地方用童工,也没有像我小时候那样孩子们都有去处,有事可干,现代孩子只会沉浸在手机游戏短视频里。
所以能上学尽量上学,就算学习不好,孩子在学校还是相对安全,还有同学的社交,没有与社会脱轨。父母对成绩放低期待,养养心智,大点走入社会相对成熟,我也看到很多快乐的学渣。
如果孩子已经休学,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那就在生活中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赋能,干家务做饭,让孩子有些价值感,不陷入空虚迷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