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房门永远关着,问三句答一句,多说几句就嫌烦。我每天变着花样做他爱吃的菜,换来的只有一句’嗯’。怎么孩子越大越和我不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是后台一位家长的留言,字里行间都是心酸无奈。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困惑,曾经跟在身后奶声奶气叫妈妈的小宝贝,不知不觉就疏远了,是孩子变了吗?其实,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细节出了差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质量往往在孩子青春期后开始显现分水岭。据统计,超过68%的家长表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沟通明显减少,而这种现象往往持续到成年。
这种亲子疏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教养真相:孩子不是突然疏远父母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关闭了心门。
发展心理学指出,亲子关系的质量在0-6岁奠定基础,6-12岁形成模式,青春期后则基本定型。
那些长大后依然与父母亲密的孩子,往往在童年时期就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和开放的沟通渠道。
01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长大越疏远
反观那些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通常存在三大教养误区:
过度控制型
以”为你好”之名剥夺孩子自主权,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选什么专业,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这种教养方式直接导致孩子要么反抗要么逃避。
情感忽视型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却忽视情感交流。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得到的回应是”有什么好怕的,专心学习”。
负面评价型
永远看到孩子的不足,”这次考了98分?那2分怎么丢的?”长期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关闭情感表达通道。
这三种教养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尊重,恰恰是建立持久亲密关系的基础。
0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三点很关键
童年时期亲子关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想让孩子长大后依然和自己亲近,妈妈们做好这三点很关键。
第一点:尊重孩子,赋予他平等对话的权利
5岁的豆豆在幼儿园画了一幅”乱七八糟”的画,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大多数家长会说:”画得不错,但天空应该是蓝色的,太阳应该是圆的,你画错了。”
而懂得尊重的妈妈会说:”哇,你用了好多颜色!能告诉妈妈你画的是什么故事吗?”这两种回应方式,将造就完全不同的亲子关系走向。
尊重孩子意味着从心底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或实现未竟梦想的工具。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理论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完全的接纳时,才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那些长大后依然与妈妈亲密的孩子,他们的妈妈往往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兴趣班选择、文理分科,这些让孩子自己选。
关键点:提供选项和建议,但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实际操作方法:
对于幼儿:”今天想穿红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
对于学龄儿童:”这学期只能报两个兴趣班,你自己选最想学的两个。”
对于青少年:”爸妈可以给你分析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但最终选择权在你。”
2.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不偷看日记、手机,进门前先敲门、不强迫分享所有秘密
3. 尊重孩子的犯错权
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错误发生后先共情再引导,把错误转化为学习机会而非羞辱理由。
临床心理学家陈瑜在《少年厌学》一书中记录了一个典型案例:高中生Y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母亲当众羞辱后,开始厌恶学习并拒绝与父母沟通。
陈瑜指出:”当父母把孩子犯错当作攻击的武器时,孩子就会把心门紧紧关闭。”
尊重不是放纵,而是在设定界限的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自主权。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当父母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时,孩子自然会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与父母的亲密连接。
第二点:舍得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成长空间
小米的妈妈是典型的”直升机家长”——时刻在孩子头顶盘旋,随时准备俯冲解决问题。
小米写作业时,妈妈每隔10分钟就进来送水果、问进度;小米和同学出去玩,妈妈每隔半小时就发微信确认安全;甚至大学选课时,妈妈都要远程操控。
结果如何?22岁的小米在心理咨询室里崩溃大哭:”我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独立空间是人格健康的必需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6-12岁是培养勤奋感和自主性的关键期,青春期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
如果这两个阶段父母过度干预,孩子要么变得依赖性强,要么在能够独立时急切地逃离父母的控制。
那些长大后依然与妈妈亲密的孩子,他们的妈妈懂得适时退后的艺术:
1. 物理空间的给予
婴儿期:可以同房不同床
幼儿期:设立独立游戏区
学龄期:独立书桌和收纳空间
青春期:提供单独的房间和日记本
2. 心理空间的守护
不过度追问心事
允许孩子有不想说的秘密
给孩子独处和发呆的权利
3. 决策空间的放手
小学阶段:自主管理零花钱
中学阶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大学阶段:自主规划职业方向
实际操作建议:
对于幼儿:设置”不打扰”时段(如自己玩积木30分钟)
对于儿童:每周给固定数额零花钱,自主决定用途
对于青少年: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后,给予自我管理空间
关宜馨在《不确定的爱》中记录了一位智慧妈妈的做法:当14岁的女儿开始写带锁日记时,这位妈妈虽然好奇但选择尊重,只在女儿愿意分享时倾听。
结果女儿反而经常主动与母亲讨论日记内容,母女关系比同龄人亲密许多。
空间不是距离,而是信任的延伸。就像放风筝,线握得太紧容易断,适度放松才能飞得更高更远。那些懂得”放手”的妈妈,最终收获的不是疏远,而是孩子主动的靠近。
第三点:共情陪伴,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9岁的乐乐在学校被同学取笑,红着眼眶回家。爸爸说:”男子汉大丈夫,这点小事算什么?”妈妈说:”是不是你先惹人家了?”乐乐摔门进了房间,从此遇到委屈再也不跟父母说了。
这个场景是否似曾相识?我们常常在无意中关闭了孩子的情感闸门。
情绪认同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心理学中的”情感协调”理论指出,当父母能够准确识别并回应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会发展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那些长大后依然与妈妈无话不谈的孩子,他们的妈妈往往是这样的:
1. 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
“你看起来很生气/难过/害怕…”
“想跟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了吗?”
“如果需要,妈妈就在这里陪着你”
2. 不评判、不说教、不比较
避免”这有什么好哭的”
避免”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避免”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就不这样”
3. 分享自己的情绪
“今天妈妈工作不顺利,有点沮丧”
“看到你帮我收拾桌子,妈妈特别感动”
“你刚才那样说话,妈妈心里很难过”
实际沟通技巧:
眼神平视,身体前倾
重复孩子的话以示理解
用”你觉得…因为…”句式帮助孩子表达
情绪激烈时先安抚再沟通
《父母三种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智力》一文中指出:”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情绪就像河流,宜疏不宜堵。当父母能够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港湾”而非”风暴中心”时,孩子自然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愿意返航停靠。
那些能够与子女保持亲密关系的妈妈,往往是从小就建立了这种情感连接的人。
03
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亲子关系工作坊中,她让每位家长写下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绝大多数父母写的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之类。只有一位妈妈写道:”希望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并知道妈妈永远爱她。”
这位妈妈的女儿后来成为了工作坊中少数几个每周都主动给妈妈打电话的年轻人之一。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说:”真正的相遇发生在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与你真诚相对的时刻。”
亲子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放下”我的孩子应该怎样”的执念,真正看见并接纳眼前这个独特个体时,亲密便自然发生。
那些长大后依然与妈妈亲密的孩子,他们的妈妈未必完美,但一定懂得这三个教养真谛:尊重让孩子保有自我,空间让孩子成长自我,情感连接让孩子回归自我。
这三者的共同前提是——爱他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亲子关系中,最珍贵的遗产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个能够自由成为他自己的灵魂。”
这或许就是长大后还能跟妈妈亲的孩子,他们的妈妈早已领悟的养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