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漫画家宫崎骏说: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会可以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1.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老师曾说:
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的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的吐槽孩子难教育,假期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画画,一天能画一幅。

看完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该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看得出很有天赋,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胆,线条均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
孩子坚持画画的优点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只知道批评孩子。
如果这位家长能看到这些优点并且表扬他,孩子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充满自信也会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战。
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有句话: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2.直接说出需求,调动孩子的胜任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认识的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假期能学着做家务。
她会每天早上把菜买好,然后跟孩子说:今天妈妈有点事情,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买了一些菜,具体x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把做饭的流程全给孩子说一遍,最后说: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具体提出要求,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
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
3.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
哈佛大学曾经耗时75年,研究个体的成长问题。
追踪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状况。
研究表明,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备着以下四大特征:
一、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问题意识和钻研心理
三、拥有极强的独立性格
四、学习的心理永不止步
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
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发展、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层能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软实力”。
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育孩子,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不是每一颗种子都是橡实,可以长成高大的橡树。
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努力追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