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父母
也没有完美的家庭
但今天,我不是想单纯地指责父母。
只把责任归咎在父母身上,对他们来说也很不公。
家庭教育家吴晓乐讲过学生纪小弟的故事。
纪小弟是二孩家庭中的弟弟,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将他与学业优秀的姐姐做对比。
为了鞭策他学习,纪妈妈要求每节家教课都要考试,还得给纪小弟布置双倍的作业才行。
然而,在辅导的过程中,吴晓乐发现纪小弟虽然知识基础薄弱,但是对篮球很有天赋。
可纪妈妈并没有在意,不仅不让纪小弟继续练球,反而更加用力监督他学习。
结果这种方式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激起纪小弟的逆反心理,对学习敷衍了事,成绩也一落千丈。
见此情景,吴晓乐想要劝服纪小弟的母亲,正视两个孩子的差异,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
但纪妈妈却反问道:
“做父母的我们,每天都在提心吊胆,昨天为小孩粗鲁的举止给人道歉,今天又可能因孩子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赞美。
父母的成败,总是跟小孩绑在一起……若是放任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走,等到将来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谁才是真正要去承担的人?
老师,那人会是你吗?不是吧?”
吴晓乐当即愣住,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很多父母,也在痛苦中挣扎、困惑乃至恐惧。
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特别多。
很多人把自己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不停找出“父母毁了自己”的例子,怒斥“父母皆祸害”,以此减轻自己的压力与羞耻。
可难以跨越的岁月的鸿沟,让两代人注定在成长经历和思维方式都不同。
父母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存比健康更重要,更别说所谓的眼界、学识、育儿观念……
他们的生活经验仅限于此,在养育孩子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也会焦虑: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外界会如何质疑父母没有教养好。
这份压力之下,很多父母宁可简单粗暴的控制孩子,也不希望被贴上“耽误孩子”的标签。
再加上,父母自身也有很多创伤未被化解,被压抑的欲望,持久的穷苦、不安,没被好好爱过……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种种因素叠加下来,就展现出了对孩子的拒绝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