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鼓励孩子的家庭
很喜欢作家月下客的一句话: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一语中的。
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就越强。
而如果他的自尊水平很低,觉得我是一滩烂泥,我不行,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到,那么他根本就没有自律性可言。
自律的基础,便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原复旦附中的校长谢应平曾分享过他的故事。
“我为什么喜欢数学呢?”全52集小牛向前冲动画片全集在线观看高清
他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
老师当场从讲台上奔了过来,摸摸他的头问:
“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
他说是的,从此便喜欢上了数学。
认为自己数学行啊,学数学的时候更用心了,这种“用心”,又反过来促使他学得更好。
这便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已经特别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赞美,不必担心自己的夸赞,会让孩子得意忘形。
要明白,每一个孩子成长,都是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才是培养自信,养成自律习惯的最大动力。
04
父母坚持自律的家庭
闲时花开的作者刘娜在当妈11年后,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我偷懒懈怠时,孩子也会跟着马虎大意。我忙乱无序时,孩子也会敷衍了事。
相反,如果我自律平和,孩子也会懂事努力。”
深有同感。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律自强,却常常忽略了,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自律的父母。
还记得去年走红网络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吗?
他上中学时,班里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班主任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机,然后说: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众人先是惊讶,然后是由衷的佩服。
都21世纪了,父子俩使用的还是老人机,没有办法打游戏,更没有办法刷剧、刷短视频。
正是这样的克制,给了陈逸贤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陈逸贤做完作业休息时,陈爸陈妈也不会打开电视,而是会选择看书。
在爸妈的影响下,他也不好意思贪玩,而是跟着一起看书。
自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亲子关系里,它就像是镜子和成像的关系。
父母懂得自律、克制,工作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学习模仿,并奉之为最高准则。
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05
歌德曾说:“谁要是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自律的程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趁早给孩子立规矩,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规则、有底线的人;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引领孩子打开那扇兴趣之门;
鼓励孩子“你可以试试看”,让他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真知。
影响孩子成为自律高效的人,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无限的可能;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因为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