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失望
当孩子需要沟通时
在你的语气里,他们感受不到爱
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我们常常把这称为“血浓于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孩子与父母的亲疏,并不完全由血缘关系决定,它也需要认真经营。
很多孩子跟父母不亲,不是没有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感受不到。
在这样的家庭里,大人说话常常不注意语气,说话总是带着讽刺、不耐烦、命令、否定、嫌弃、打击……
明明担心孩子天冷着凉,说出口的却是:“为了好看,穿这么点衣服,谁看你啊!”
明明想让孩子放学早点回家,说出口的却是:“下次再回来这么晚,你就待在外边别回来!”
明明心疼孩子摔倒受伤,说出口的却是:“活该!看你以后还敢乱跑!”
在这样的亲子沟通中,孩子毫无保留的分享总会被泼冷水。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而且皆是暗伤,刻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浇灭了孩子对父母亲近的所有热情。
在某档综艺节目里,一个11岁的男孩沉迷电子产品,不愿和妈妈交流。
妈妈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时说: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儿子想跟我说什么话时,我总对他说:
“你别说了,行了你就听我的。”
当父母用最简单粗暴的语言去回应孩子,实际上就是在把孩子推得更远。
童年里,孩子与父母这种糟糕的沟通模式,直接导致成年后的亲子关系逐渐冷漠。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所谓软舌无骨,却能碎心,就是这个道理。
一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父母一定要具备“好好说话”的能力。
不同的家庭,亲子之间的亲近方式也不同,有的偏重外在的语言表达,有的偏重不留痕迹的默默关心,这两者的前提是和善的态度。
只有态度对了,我们的爱才能真正地抵达孩子的内心。
文末点个“赞”,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最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