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当孩子说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小王妈妈最近有一些担忧:自己青春期的女儿不像其他女孩子,爱漂亮穿裙子。她喜欢剪短短的头发,言行打扮非常中性,甚至偏向男性化;同样,小李妈妈也有这样的担心:虽然孩子还很小,但他告诉妈妈,自己想要穿裙子!他参加女孩子喜欢的活动,也对女孩子的玩具很感兴趣。他觉得男孩子很脏很粗俗。孩子们是不是有问题?

孩子喜欢异性的服装、喜欢从事异性的活动,未必是心理有问题。这是一个关于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发展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儿童青少年的性别认同不仅包括关于“我是男孩或女孩,而且一直会是男孩或女孩”这样的认识,也包括诸如“我是我所在的性别群体中的一个典型,或不典型的成员”“我对我的生理性别很满意,或不满意”“我感觉我的性别比另一种性别好,或不如另一种性别好”的这样一些评判。

影响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激素和大脑运作的影响。性染色体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决定着不同类型性激素的分泌,男性激素和女性激素的分泌导致形成生理差异,这是性别角色分化的生理基础。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普遍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中的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夫妻关系、亲子互动方式、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性别角色观念的代际传递等,都是直接影响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内在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两性关系的雏形。因此,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别,以及成年后两性关系的好坏及模式,和其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很高。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在儿童早期就通过处理与父母关系中的情感冲突发展起了性别角色,同时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也在解决“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时形成了对双亲中同性别教养者的认同感,并通过模仿同性父母逐渐形成自身的性别角色,从而展露出性别化行为。

男孩与父母的关系会经历两个阶段。如果父亲是一个具备父性特质且接纳孩子、爱孩子的客体形象,男孩会先认同母亲,再认同父亲,从而成长为一个认同自己男性身份、具有男性特质的成人。反之,如果父亲是一个糟糕的客体,例如暴力、冷漠、懦弱等,男孩就可能不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抑制自己的男性特质,或发展出更多女性特质。

女孩与父母的关系会经历三个阶段。如果母亲是一个温暖的、能及时回应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母性客体,女孩会先认同母亲,再随着俄狄浦斯期的发展又转向认同父亲,最后又回到认同母亲,从而成长为一个认同自己女性身份、具有女性特质的人。反之,如果母亲是一个糟糕的客体形象,女孩就可能会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抑制自己的女性特质,或发展出更多男性特质。

当孩子出现对自己的性别

不认同的表现时,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家长不必过度焦虑。

从心理发展来看,2-7岁是儿童性别认同的第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的性别认同稳定一致,但也有一些孩子的性别认同会出现特殊情况。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也会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进行再次探索。他们一方面遵从传统的男性及女性角色定位,一方面也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变化、自我期待。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模仿,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传播也对青少年心理性别的塑造起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在性别角色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对抗的一面,比如放弃过分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气质,转而追求中性化的风格。此时,若父母不尊重青少年,而一味进行刻板要求,则可能激起青少年的对抗或焦虑情绪。

随着生理、心理、精神科学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性别认同有关的定义和精神问题诊断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把同性恋归为性变态,到删除“同性恋”这一表述,再到最新的表述“性别烦躁”。也就是说,“跨性别”本身不再是病,“跨性别”群体所感受到的焦虑才是需要重视的临床问题,而不是“跨性别”身份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跨性别问题的包容度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儿童自3岁开始就会出现对自己性别不认同的表现,但是这些儿童中仅有16%持续到成人期。因此,当孩子有类似表现时,家长不必武断认为孩子是跨性别者、性倾向有问题或有精神障碍,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构建和谐平等的家庭

氛围,双亲扮演好各自角色。

与亲子关系同等重要的是父母的夫妻关系。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夫妻关系和谐平等,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高,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度越高。因此,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尤其重要。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如果母亲在家庭中不受尊重,父亲对母亲态度恶劣,女孩子会更容易不认同自身的女性身份。

在家庭中,双亲要扮演好各自角色。母亲要提供“母性”的力量,父亲要发挥“父性”的力量。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一种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母亲和孩子长期在一起,爸爸很少参与家庭生活。这会让孩子没有男性角色上的模仿对象。亦或家庭中母亲强悍,经常指责父亲,父亲沉默懦弱,缺乏男性的阳刚,导致孩子耳濡目染,变得懦弱、依赖,性别异化。又或者,离异家庭中母亲总是向孩子灌输父亲如何不堪的言论,导致孩子从小就内化了一个糟糕的男性客体形象。这种情况下,可以刻意为孩子寻找一些男性榜样,比如家里的其它男性亲戚如舅舅等,多让孩子与其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男性客体形象。

最后,父母要观察孩子的表现,陪伴孩子澄清想法。

当孩子表达出与自己性别角色不一致的观点、情绪和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和指责,而要去观察孩子的表现,理解他的需要。伊能静的儿子哈利曾经有一段时间展现自己穿女装的形象,在哈利备受众人质疑时,伊能静却给予哈利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允许他进行探索。此时,家长反而需要关注自己到底在担心什么,也许很多担心未必与性别发展有关。

假如孩子持续表达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并试图改变外表特征,或直接表达自己希望成为另一种性别,坚持用另一种性别的玩具、发型和衣物的话,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其实很多人在选择以另一种性别角色身份生活后,甚至可以更加幸福快乐。父母如果真心接纳孩子的选择,能够帮助孩子减少内心冲突,从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当孩子说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