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一名小男孩问老师:小鸡从哪里来?
老师回答:从鸡蛋孵出来的。
男孩又问:为什么鸡蛋可以孵出小鸡?
老师略有不耐烦,答道:因为鸡蛋很温暖。
吃饭时间到了,全家人围坐餐桌,却不见男孩来吃饭。家人找啊找啊,最后发现男孩头顶厚被子,端坐在床上,众人问他在干什么。
男孩答道:“我在孵小鸡”。
大家都嘲笑他太傻了,唯有妈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男孩答道,“老师说母亲能孵出小鸡是因为温度很高,因此我想做实验试试…”
当我在《爱迪生传》中读到这个故事时,一方面我被他的妈妈感动,另一方面也被小爱迪生的求索精神感动。
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小爱迪生”这样的天才儿童,由于大人缺乏宽容心和教育素养,生生被改变了原本可以更好的命运。
春节走亲访友,见到的孩子与父母也是各有特色:
有的文静腼腆,懵里懵懂,喜欢发呆、爱搞破坏;
有的乖巧伶俐,自信大方,天生一副“聪明相”或者“领导者”的样子。
有的父母比较宽容,见到孩子调皮也不怎么训斥,而是温和坚定;
有的父母比较严苛,见到孩子调皮要么就吼,要么就动手…
正是不同的先天资质和后天教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我总是想,要是父母能识别一些发展信号,可能孩子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如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许多高智商孩子,小时候都有些有异旁人的“怪癖”。
一、经常发呆
一些孩子经常表现出神游太空的模样,任凭旁人怎么叫他,似乎他都没听见。
爱因斯坦、爱迪生小时候也经常表现出“蠢蠢的”、“呆呆的”样子。
其实,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孩子小时候的“发呆”行为,可能是他们正在思考的表现。6岁以前,孩子大脑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孩子思考时可能会显得对外界干扰不敏感,看起来像是在“发呆”。
当孩子“发呆”时:
父母应避免轻易打断,因为这是锻炼孩子大脑、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此过程被频繁打扰,可能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智商发展。
二、性格倔强
一些孩子“死犟死犟”,不太听得进他人意见,大有一副不撞南墙心不死的意味。
哈佛大学的神经学研究发现,高智商孩子有一些共同点,其中也包括倔强。
倔强的孩子可能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而且“倔强”其实也就是成功人士身上的“坚持不懈、不轻易服输”。
因此,孩子的倔强可能是智力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当孩子死犟死犟时:
父母应认识到,孩子的倔强可能隐藏着孩子旺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应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斥责。
三、高敏感
“敏感”换个角度就是比较”耳聪目明”,即“聪明”。
人感知觉接受到的信息就是高级心理活动如推理、判断等的源头;没有信息来源,高级思考过程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比起一般孩子,高敏感儿童能察觉、加工更多的信息,因此“更聪明”。
当孩子谈论起一些你不曾察觉的信息时:
父母应给孩子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宽容耐心点,多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而不是着急否定。
写在最后
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离不开安全支持的环境。
其实比起教育知识、学历水平、经济收入等,最影响孩子发展的是父母的思维模型,即父母的生活态度。
你视孩子的特点为缺点,它就是需要纠正改善的;
你视孩子的特点为发展契机,它就是你可以利用的成长资源。
像王菲《世界赠予我的》,坦然接受世界赠予我们的一切,包括孩子的优点、缺点(其实这些都只是发展特点),报之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能结出灿烂的明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