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休学了一个学期后,终于要回学校了。
说实话,我和他爸当初自认为是“有文化的父母”,
读过不少育儿书,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我们是有一套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尽力给儿子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从不逼着他硬按我们的想法来。
他不喜欢吃青菜?好,那我单独给他做一份别的。
中午不愿意午睡?行,那就陪着他玩会儿。
甚至他生气摔东西时,我也默默地收拾,给他“释放情绪”的空间。
至于那些兴趣班,像游泳、书法、散打,
他一开始报名时特别积极,可上了几节课就不想去了。
我也没强求,心想着孩子还小,没耐心很正常。
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不也健康长大了吗?
小学那几年,儿子过得很开心,尽管有时脾气大了点,
但成绩还不错,基本稳定在班级前五。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觉得自己掌握了“育儿真经”。
可去年10月,一场肺炎打破了我的自信。
儿子生病后,在家住了半个月,回到学校后发现各种不适应:
学习跟不上、同学关系生疏,上课听不进去……一提学习,他就暴躁大发火。
后来他干脆说学校像“监狱”,要求休学在家自学。
我心疼孩子,又想着“无条件接纳”是现代教育的理念,就同意了。
可休学后,儿子根本没好好学——
他沉迷手机和游戏,整天颠倒作息,一天只吃一顿饭,身体越来越瘦,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
“这是暂时的!我要接纳他,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可几个月过去了,他不仅没任何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有一天,我喊他吃饭,他正打游戏,头也不抬地吼:
“别烦我,滚开!”
那一刻,我崩溃了。
那个曾让我骄傲的儿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02
每天看到其他孩子上学、放学,我心里像是被扎了针。
为了改变儿子,我疯狂地在网上搜各种教育方法,还看了不少关于厌学和沉迷手机的应对策略。
直到有一天,我刷到一个视频,才如梦初醒:
“无条件接纳”孩子,并不是对他们的行为百依百顺,任其放任自流。
真正的“接纳”,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但同时要设定规则,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爱孩子是前提,但也要有期待、有底线,不能一味妥协。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接纳”其实是纵容。
我没有给他设立边界,也没有教会他如何面对问题。
结果,他在挫折面前选择逃避,投入到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开始改变自己。
我要从焦虑和自责中走出来,用智慧和行动去影响他,而不是继续和他一起“躺平”。
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操作的。
03
1. 改变自己,先让家庭充满轻松活力
儿子休学在家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活在焦虑和痛苦里。
那天晚上,他冲我吼“滚开”的瞬间,我彻底清醒了——
一味压抑自己的焦虑,“无条件接纳”,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
如果我自己都活得像一滩烂泥,怎么能影响他?
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
我开始每天早起跑步,骑车去公园,回家后精心打扮自己,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饱满。
周末我还会拉着老公一起去逛街、看电影,尝试各种美食,让生活重新变得明亮起来。
刚开始,儿子对我的改变无动于衷,依旧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
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公准备出门,他突然从房间里跑出来,挑着眉问:
“你们又出去玩,怎么不叫我?”
我故意笑着回:
“你不是喜欢玩手机嘛,就没叫你。”
他撇撇嘴,故作无奈地说:
“那我也得吃饭啊。”
看到机会来了,我趁机说道:
“可是,出去的话带着手机也玩不尽兴啊。你觉得,能不带手机吗?”
他想了想,嘟囔着:
“不带就不带呗。”
就这样,我们达成了一个小约定:
一家人出门不带手机,全心全意享受外面的时光。
渐渐地,儿子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我们一家三口经常漫步街头,去寻找好吃的小店,他也不再整天窝在房间里。
那种久违的轻松和欢声笑语,重新回到了家里。
2. 设立规则,和孩子一起制定约定
当家庭氛围好转后,我开始逐步引导儿子走出手机的束缚。
有一天,我试探着问他:
“儿子,如果不玩手机,你最想做点什么?”
他愣了一下,歪着头想了想,然后认真地回答:
“我想去西藏!”
我有些意外,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他说:
“我在网上看过,好多人很痛苦,去了西藏后感觉被治愈了。那里特别美,我也想去看看。”
听他说完,我心里既惊讶又欣慰。
他虽然表面摆烂,但内心深处还是有追求的。
我和老公一商量,决定陪他去完成这个愿望。
不过,在出发前,我和儿子坐下来好好谈了一次。
我对他说:
“我们愿意陪你一起去。但是,旅途中手机只能用来拍照,玩游戏的话,每天最多一个小时。你觉得可以吗?”
儿子低头想了想,点点头答应了。
旅程开始后,儿子整个人都像变了一个样。
他坐在副驾驶,兴奋地和爸爸讨论路线,查地图,规划沿途的景点。
每次看到壮丽的景色,他都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照,甚至还会发朋友圈分享。
有一次,他拍下了一个雪山照片,兴奋地转头对我说:
“妈,你看!我同学都羡慕我,这次旅行太值了!”
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
他这次真正“值”的,是学会了享受现实生活的美好。
一路上,他几乎完全遵守了我们的约定。
每天晚上临睡前,他会拿出手机翻看白天的照片,或者跟朋友聊聊天,但从没有沉迷游戏。
偶尔超过时间,我也只是轻轻提醒,他总是欣然接受,并主动放下手机。
让我最感动的是,有一天晚上,他翻着白天的照片,突然对我说:
“妈,我以前真的浪费了好多时间。其实,手机也没什么好玩的。”
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红了眼眶,但还是故作平静地拍拍他的肩膀,说:
“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现在知道了。”
这趟旅行结束后,儿子不仅没玩游戏,甚至还对西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主动查资料,给我们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还兴致勃勃地计划下一次旅行。
那一刻,我觉得,儿子的内心世界,终于开始亮起来了。
3. 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
旅行回来后,我觉得,是时候和儿子谈一谈未来的问题了。
一次饭后,我拉着他坐下来,轻声问他:
“儿子,以前我们总让你做这做那,你都不愿意。是不是因为你觉得,我们安排的事情都很烦?”
他愣了一下,点点头说:
“是啊,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你们总管着我,我就更不想做了。”
我点点头,继续说:
“那以后你自己想清楚,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前提是,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好吗?”
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认真地回答:
“行,我同意!”
我接着说:
“没关系,现在开始思考也不晚。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重要的是别害怕,去面对它,总能找到答案。”
一周后,他主动找到我们,说:
“我想清楚了,我还是想回学校。以前我怕回学校跟不上,也怕同学笑我,但现在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了。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阵轻松。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儿子终于成长了。
结语
陪着儿子走过这段低谷,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条件接纳”孩子,并不是对他们的纵容,而是一种有智慧的爱。
它既能包容孩子的情绪,也能设立规则,给予他们力量和方向。
当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那才是真正的成长。
现在,儿子已经准备返校了。看着他朝气蓬勃的样子,我终于相信,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