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兜得慧,一个真诚、善良、说真话的初中生妈妈,我会在网站持续分享我的育儿心得和心路历程,以家庭关系入生命之道。
最近我家小L同学开始鼓捣他的电脑,说要扩充内存,换个好的显卡,我问他干啥呢,他说要安装一些东西,说的很专业的样子。
对于游戏,我真的不懂,天天听他们说打副本,召唤个宝宝,哎呀,我闲的时候喜欢刷刷剧,看看帅哥美女谈恋爱,感受下虚幻的浪漫和热烈,呵呵。
M先生对于电脑游戏还是很支持他的,专门花时间帮他找了合适的硬盘,交代我去买,我一看还要确认什么SATA接口,果断放弃,让娃自己研究吧。
这小子一回来就把机箱拆了,在主板上找接口,趴在地上找,果然心中有爱,动作就快!
不一会就找到了,下单下单,妈妈赶紧下单,我还想着再选选,急的很呀,不要再选了,你对着客服东问西问,最后还不跟人家下单,太不厚道了。
这娃善良的很,总是替别人着想。
还从自己压岁钱拿了300块给我。
你觉得我对他是纵容吗?
最近我悟了,对于青春期的娃,如果对于电子产品和游戏,你严防死守,他可能会更渴望,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他的目标,同时,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亮起红灯。
在他们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这三种东西。
01 归属感——“我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评判”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当孩子感到自己属于家庭、群体,并从中获得价值认同时,才能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演员姜文曾坦言,自己一生都在努力讨好母亲,但母亲从未肯定过他。这种“不被看见”的缺憾,让他即便功成名就,内心依然充满自卑。
青春期孩子同样如此——若他们的努力和情绪长期被忽视,便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
最近我也一直跟我的心理老师在探讨这个话题,我家小L同学,去年在学习上其实是努力的,虽然效果没有那么好,我做了什么呢?
我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也没有看到他的煎熬,也没有看到他的痛苦。
枯燥重复的作业让他觉得无趣,只能听歌喝咖啡让自己处于兴奋状态。
难懂的英语阅读理解,让他头疼,老师盯得很紧的语文背诵让他一大早就爬起来复习。
玩一会游戏后的自责,让他深夜11点还过来跟我说,我现在复习下课文吧,我不困。
其实,孩子们要的很简单。
被看见,被理解,被包容。
抱一抱你的孩子吧。
前几天,看一个直播,博主问一个妈妈,你爱你的小孩吗?
那个妈妈犹豫了很久,也没有说她爱自己的孩子。
她说她不想理他,看见他就烦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还是他的成绩?
02 被尊重——“请把我当成年人,而不是‘附属品’”
李玫瑾教授强调,青春期的核心矛盾是“平权需求”。
随着身高接近父母,孩子开始要求平等的对话权,若父母仍以权威压制,只会激发更激烈的反抗。
我家小L生气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是,我还是个人不?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再小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次次忽视和强迫,击碎的不光是他的脸面,更多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既然是个附属品,那就爱咋咋地吧,什么成绩,什么前途,什么未来,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把平等写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
03 独立空间——“我需要试错,而不是被‘完美绑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青春期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期。
孩子渴望通过自主决策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大脑前额叶发育未成熟,容易冲动犯错。
你是不是经常说,你按我说的做就好了,或者更加强硬,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头脑太简单了,我吃了多少亏,你都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多残酷,你到时候只有挨打的份。。。
让一个孩子不会受骗,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受一次骗,而不是苦口婆心的告诉他,到处是坑,你要小心呀。
让一个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是允许他去碰壁,去试错,去探索,一次次跌倒,一次次跟困难的对抗,才会让他更加坚强。
家长需要做的是在远远的背后提供机会,提供资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让孩子展翅高飞。
在背后托起你的孩子吧。
冲突是成长的契机,而非灾难
手机争夺战的本质,是亲子关系的重塑。
当父母放下“管控焦虑”,转而关注孩子的归属感、尊重需求和独立空间时,冲突便能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契机。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言:“足够好的父母,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能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
你是否经历过如下崩溃的时刻:
“一管就炸,不管就瘫”:
抢手机、断WiFi,孩子暴跳如雷;放任不管,成绩又一落千丈。
“道理说烂,孩子装聋”:
苦口婆心讲危害,孩子冷漠玩手机:“知道了,别烦我!”
“越盯越失控,亲子成仇人”:
监控软件、突击检查,换来孩子偷偷熬夜玩手机,亲子关系降到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