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例文7篇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例文一【家乡的春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我心中,家乡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温暖的时刻。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大扫除,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着扫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接着,便是贴春联、贴福字。我和爸爸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大红的春联贴在门上,再把“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除夕那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有寓意团圆的饺子,还有各种美味的炒菜。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吃完年夜饭,大人们会给小孩发红包,这是我最期待的时刻,一个个红包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大年初一,我们要去给长辈拜年。穿上新衣服,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拜年的人。见面第一句就是“新年好”,然后互相寒暄几句,浓浓的年味弥漫在空气中。

春节里,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驱赶了年兽,带来新一年的平安。

家乡的春节,是传承,是团聚,是希望。每一个习俗都饱含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心中永远闪耀。

例文二【家乡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我家乡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承载着满满的欢乐与温情。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大扫除。全家老小齐上阵,擦窗户、扫地板、清理杂物,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着除旧迎新,把过去一年的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那天,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大早,爸爸就会小心翼翼地把大红春联贴在门上,我和弟弟在一旁帮忙递春联、抹胶水。看着那喜庆的春联,新年的氛围一下子就浓了起来。贴完春联,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家乡的年夜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夜幕降临,烟花鞭炮声此起彼伏。爸爸带着我和弟弟来到院子里放烟花。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美丽极了。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出门走亲访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互相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孩子们则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装在红包里,寓意着岁岁平安。

家乡的春节,每一个习俗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

例文三【清明寄情,追思绵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至清明,家乡便被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思念笼罩,一系列传统习俗,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

在我的家乡,清明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祭品。奶奶会精心制作各种点心,像软糯的青团,那是用新鲜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包裹着豆沙馅,带着艾草独有的清香,象征着对先人的深情。爸爸则会去集市挑选色泽鲜艳的水果,摆放在精致的盘子里。

到了清明当天,全家老少身着素净的衣服,前往祖坟。一路上,田野里油菜花金黄灿烂,可大家的心情却格外沉重。到达墓地后,长辈们先将墓前杂草清理干净,再用干净的毛巾擦拭墓碑,仿佛在和先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接着,把准备好的祭品整齐摆放在墓前,斟上美酒,点上香烛。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我们的思念飘向远方。随后,大家依次跪地磕头,许下心愿,希望先人们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祭扫结束后,一家人并不会立刻离开,而是围坐在一起,聊聊先人的往事。那些关于祖辈的勤劳、善良的故事,在微风中缓缓流淌,让我们对家族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家乡的清明节,不只是简单的祭扫,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带着先人的期望勇敢前行。

例文四【粽香四溢的端午时光】

“端午到,粽飘香,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佳节,家乡处处弥漫着独特的韵味,承载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进院子,奶奶便带着我走进翠绿的芦苇荡。微风拂过,芦苇沙沙作响,像在欢迎我们。奶奶熟练地挑选宽大、翠绿的芦苇叶,边挑边念叨:“端午的芦苇叶,可是包粽子的宝贝。”

回到家,奶奶开始准备包粽子。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子、咸香的五花肉,光看着这些食材,就让人垂涎欲滴。奶奶手法娴熟,将芦苇叶折成漏斗状,舀一勺糯米,放一颗红枣或一块五花肉,再用糯米填满,最后用棉线紧紧捆绑,一个饱满的粽子就诞生了。我也跟着学,可包出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形状怪异,奶奶看着我的“作品”,忍不住笑起来。

包好的粽子下锅煮熟,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粽香。除了吃粽子,家乡还有挂艾草的习俗。妈妈把新鲜的艾草挂在门口,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祈福。

午后,河边聚满了人,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即将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在水面上,船上的选手们喊着整齐的口号,奋力划桨。岸边的观众们也不甘示弱,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家乡的端午节,是舌尖上的满足,是民俗中的传承,更是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例文五【端午粽飘香】

“端午佳节到,艾叶粽飘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乡的端午节总是热热闹闹的,而包粽子则是其中最温馨的环节。

端午节前几天,奶奶就会去集市上挑选新鲜的粽叶和糯米。粽叶翠绿翠绿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回到家后,奶奶把粽叶和糯米仔细清洗干净,再把糯米泡上几个小时。

包粽子时,全家总动员。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只见她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卷,就成了一个漏斗形状。接着,她舀一勺糯米放进漏斗里,再放上一颗红枣或一块五花肉,然后用糯米把漏斗填满,压实。最后,奶奶把粽叶的尾巴折回来,用绳子紧紧地绑住,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在一旁看得心痒痒,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可是,我包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形状奇奇怪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包好的粽子被放进大锅里煮熟。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阵阵粽香。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啦!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中镶嵌着红枣或五花肉,咬上一口,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家乡的端午节还有挂艾草、赛龙舟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更爱家乡的这些美好习俗。

例文六【中秋赏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家乡的中秋节,这是一个充满团圆和诗意的节日。

中秋那天,妈妈早早地就开始准备晚餐。厨房里,各种食材在妈妈的手中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爸爸则忙着把小桌子搬到院子里,摆上水果、月饼和点心。

夜幕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来了。起初,它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探出半个脑袋。不一会儿,它就完全升起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空。月光洒在院子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月亮。这时,奶奶会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看着天上的月亮,心想:嫦娥姐姐一个人在月宫里,会不会很孤单呢?

吃完月饼,我和弟弟拿出准备好的花灯,在院子里玩了起来。花灯在月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我们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家乡的中秋节,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每一次赏月,都让我感受到家的幸福和团圆的珍贵。我爱家乡的中秋节,爱那一轮明月,更爱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例文七【中秋团圆,情满家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在我心中一直是最温柔的存在,承载着家乡的独特风情与浓浓的团圆之意。

每至中秋,家乡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一大早,集市就热闹非凡,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月饼,有莲蓉蛋黄馅的,金黄的蛋黄镶嵌在细腻的莲蓉中,咬上一口,咸香与甜蜜交织;还有五仁馅的,各种坚果汇聚,口感丰富。妈妈总是精心挑选,为家人准备这份中秋的甜蜜。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宛如一个大银盘。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圆桌,桌上放满了月饼、水果,还有奶奶亲手做的桂花糕。爸爸将月饼切成小块,大家一边品尝,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月光洒在身上,暖在心里,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家乡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放孔明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写满心愿的孔明灯,在空旷的广场上放飞。我和小伙伴们小心翼翼地将孔明灯展开,点燃蜡烛,双手轻轻托举。随着热气充盈,孔明灯缓缓上升,带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祝福,飘向浩瀚夜空。看着那一盏盏明灯,就像看到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在闪烁。

中秋,是家乡的团圆盛会,是亲人间的温情纽带,那些熟悉的习俗,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例文7篇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