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它认为诱发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或认知评价。
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信念所决定的。
这个理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情绪波动的深层机制。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 孩子打翻了牛奶,你刚拖干净的地板又脏了。
- 孩子磨磨蹭蹭,上学要迟到了,你上班也要迟到了。
-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你辅导了无数遍的题还是错的。
- 孩子顶嘴,跟你对着干,你感觉权威受到了挑战……
按照情绪ABC理论来看,“孩子打翻牛奶”(A-诱发事件)仅仅是一个中性事件。
真正让你“蹭”地一下火冒三丈,产生怒吼、指责甚至打骂(C-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并非“牛奶被打翻”这件事本身,而是你头脑中瞬间闪现的“信念”。
这些“信念”可能是:
“孩子怎么这么笨,总是给我添乱!”
“我辛辛苦苦拖的地,又要重新弄!”
“这孩子是故意的,就是跟我作对!” 等等。
正是这些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信念,如同导火索一般,点燃了我们的怒火,最终导致了我们对孩子发脾气。
“少和孩子生气吧”,这句话我们都听过无数遍,道理也都懂,但真正做到却很难。
因为我们往往只关注到“A-诱发事件”,而忽略了真正掌控情绪开关的“B-信念”。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和你好好聊聊,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来重新审视“生气”这件事, 以及生气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更深层次的信念和原因?
当我们能够觉察并调整这些“信念”时,或许就能真正掌握情绪的主动权,与孩子建立更和谐、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对“生气”这件事,以及如何与孩子相处,有全新的认识。
Part 1:生气,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我们生气的时候,往往觉得生气是有效的,因为吼孩子几句,孩子似乎“听话”了,行动也“迅速”了。
但这真的是“有效”吗?还是只是短暂的“恐惧屈服”?
让我们先来看看,生气时,孩子的大脑和内心,到底在经历什么?
1.恐惧和焦虑,淹没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当你对孩子发脾气时,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惧。
这种恐惧会激活孩子大脑中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孩子的大脑会进入“应激模式”,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会大幅下降。
他们的大脑会被“恐惧”和“焦虑”占据,根本无法冷静下来思考你说的道理,更别提改正错误了。
就像面对一只凶猛的野兽,你还会指望它听懂你的道理吗?
它只会想着逃跑或者自保。
2. 安全感缺失,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当父母经常对孩子生气,甚至吼叫、打骂时,孩子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安全感会大大降低。
他们会觉得:
“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他们好可怕。”
“我做不好,爸爸妈妈就会生气,我好害怕犯错。”
“我不能信任爸爸妈妈,他们喜怒无常。”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甚至会封闭内心,不再愿意与你交流。
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变得疏远和紧张。
3. 模仿学习,孩子也会变成“小炸弹”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榜样。
当你经常用生气、吼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你,认为生气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他们可能会变得:
动不动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沟通,而是吼叫和发泄。
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使用暴力或攻击性行为。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情绪平和、善于沟通的人,还是一个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小炸弹”呢?
你的行为,正在塑造孩子的未来。
Part 2: 生气背后的真相是“无能为力”和“失控感”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生气,真的只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吗?
深入挖掘,你会发现,生气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无能为力”和“失控感”。
1. 孩子的问题,映照出我们的焦虑和无力
孩子犯错、不听话,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失控”。 我们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期望发展,希望孩子优秀、听话、不犯错。
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孩子会犯错,会不听话,会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
这种“失控感”和“无力感”会引发我们的焦虑和受挫感,而生气,就成了我们发泄情绪的出口。
比如:
孩子磨蹭拖拉,可能映照出我们时间管理的焦虑,以及我们无法掌控孩子行为的无力感。
孩子顶嘴,可能映照出我们权威受到挑战的焦虑,以及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无力感。
生气,其实是我们在掩盖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
我们希望通过生气来“控制”孩子,来找回“掌控感”。
但这往往适得其反。
2. 情绪失控,是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生气,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我们自己也可能正处于情绪低谷,工作压力大、生活不如意、睡眠不足…… 这些都会降低我们的情绪阈值,让我们更容易被孩子的行为“点燃”。
当我们自身情绪不稳定时,就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性,更难以用平和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生气,其实是我们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缺失的体现。
我们需要先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情绪。
Part 3: 与其生气,不如这样做
生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那么,当我们想要对孩子生气时,应该怎么办呢?
1. 深呼吸,给自己“暂停”的时间
当怒火即将爆发时,深呼吸几次,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几秒钟的“暂停”时间。
这几秒钟,可以帮助我们从情绪的漩涡中抽离出来,恢复一些理智。
告诉自己:“我要冷静下来,我不能用生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2. 识别情绪,找到生气的原因
生气只是表象,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
真的是因为孩子犯错吗?
还是因为我自己的焦虑、无力感、或者情绪不好?
识别情绪,找到生气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沟通,而非指责,引导孩子认识错误
冷静下来后,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而不是指责和吼叫。
描述事实,表达感受:你把牛奶打翻了,妈妈看到地板又脏了,感觉有点烦躁。
倾听孩子的解释:你为什么会打翻牛奶呢? 可以告诉妈妈吗?
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打翻牛奶是不小心,没关系。但是下次要小心一点哦。
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一起把地板擦干净吧。
沟通,才能让孩子明白错误,并学会承担责任。
指责和吼叫,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反感。
4. 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
想要少对孩子生气,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冥想、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都有助于稳定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影响到生活和亲子关系,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父母情绪稳定,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